過去的2009年,人們期待——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在就業、醫療、養老??不再出現“三大差別”。
過去的2009年,人們期待——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不再發生同病不同醫、同工不同酬、同老不同養、同困不同助、同城不同學。
過去的2009年,人們期待——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今后每年不用再去更新“暫住證”,不再有本地人口和外地務工人員的“岐視性”區分。
過去的2009年,人們對戶籍制度改革的期待——太多太多??……
衍生于1958年計劃經濟年代的戶籍制度,從嚴格控制到半放開歷經了漫漫52年,現在仍處于有待徹底改革的相持階段。中國戶籍制度背后承載的勞動就業制度、醫療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轉業安置、通婚子女落戶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許多具體規定,整體構成了一個利益向城市人口傾斜、包含社會生活多個領域、措施配套、組織嚴密的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最新發布的《2007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底,形成建制的城市數量為651個,按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計算,中國的城市化率為32.93%,按城鎮人口計算的為44.9%(國家統計局),兩者之差達11.97%。
也就是說有超過1.5億的農業人口已轉入二 、三產業。這種大量人口產業間的轉移 ,直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飛躍。然而,這超過1.5億的農業人口生活在城鎮,也被統計在城鎮人口之中,但在身份認同、社會保障等方面卻游離在城市之外。
2009年12月7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有人將其解讀為撕開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一個口子。
2010年1月1日,有報載,從即日起,我國十個城市開始廢除暫住證了。這是否示意著“戶籍制度改革”將成為新一輪改革的重點!筆者認為其影響不亞于1979年起源于小崗村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
早在1992年,我國就成立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并于翌年草擬出戶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農業、非農業二元戶口性質,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實行居住地登記戶口原則,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等主要生活基礎為基本落戶條件,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的改革目標。
2008年12月,公安部公布,已有河北、遼寧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出臺了以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但上述13個省區市雖然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統一稱為居民戶口,在戶口簿上仍然保留居住地一欄,仍然可以辨別戶口是屬于城鎮還是農村。而另一方面,因為涉及利益,城鄉身份區別在短期內仍難完全消除。
有消息稱,公安部正抓緊《戶口法》立法調研。有接近“十二·五”規劃起草者透露,全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將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共享”則將成為一個很時髦的關鍵詞。
戶籍制度改革體現的是政府以人為本、關懷民生的執政理念,是社會公平、進步的表現。我們期盼同命同價、同病同醫、同工同酬,共享“市民待遇”,共享城市化成果的日子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