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將城鎮化建設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3月11日,被媒體稱為新型城鎮化改革“揭幕戰”的《廣東省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布,新型城鎮化建設也開啟了新一輪實戰。
面對城鎮化的大量資金需求,各銀行無疑被寄予厚望,幾家大型銀行也相繼表態要加大信貸支持城鎮化的力度。但與此同時,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卻始終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作為我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產物,政府融資平臺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從以往經驗看,銀行的貸款多投向各地融資平臺,用以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動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快速增長的負債帶來了財政和金融風險隱患,監管層因此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大對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力度。
抓住城鎮化建設的歷史機遇,調整信貸方向,在滿足城鎮化發展資金需求的同時,有效促進信貸業務發展是各商業銀行2013年工作的重點,而如何在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找準切入點,并有效避開風險將考驗中國銀行(2.92,-0.06,-2.01%)業的智慧。
事實上,縣區級平臺貸款的風險一直被認為是目前平臺貸款的一大風險點。國開證券宏觀分析師杜征征認為:“短期來看,平臺貸款的風險是可控的,但縣區級平臺貸款的風險相對來說是比較大的。”
“目前,多數地方政府主要依靠政府平臺貸款融資,同時過度依賴土地財政融資。隨著債務量的增加,這種融資模式不可持續。”業內專家表示,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建設所需資金不可能長期依賴土地出讓金和財政補貼,關鍵在于培育城鎮自身的“造血”功能。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城鎮化不能等同于簡單的“造城運動”已成共識,但從目前幾家銀行與地方政府簽訂的銀政合作協議看,基礎設置建設和房地產仍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對于銀行來說,未來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切入點應當放在哪里?銀政合作將如何發展?這些問題都是不小的挑戰。
“在產業上,大量的基建和房地產,可能會出現‘空心’城鎮化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地方政府可以通過一些配套規劃,推動產業發展以吸納更多人口來推進城鎮化進程。在此過程中,銀行就能以扶持產業發展的方式投放資金。”某國有銀行的有關人士表示。
但該人士同時指出:“要認清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過程,是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不斷升級融合的過程。因此,銀行在商業經營過程中,對于客戶的選擇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能把客戶簡單等同于房地產客戶、政府融資平臺客戶、土地開發客戶等。”
杜征征也認為,整個城鎮化是多方面的,銀行要根據城鎮化建設需要創新金融產品,支持各類創新型企業發展。銀政合作未來還是要以支持地方上有一定規模的制造業、農業企業和現代物流、商貿等服務業為主。
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城鎮化發展與政府平臺融資有著“天然”的聯系,而銀行信貸在這一領域的擴張沖動埋下的隱患令人擔憂。如何才能在支持城鎮化發展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
對此,接受記者采訪的銀行人士表示,一方面,商業銀行必須堅持風險可控的原則,不能因為支持城鎮化而降低客戶的準入條件和其他要求。對房地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等項目和法人客戶,要根據其資金經營周期性特點,加強資金賬戶監管,確保回籠資金及時歸行,對城鎮個人創業和農村生產經營客戶要做好貸后檢查,提高風險預警的前瞻性,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另一方面,在信貸政策上,銀行需要有更強的針對性。要根據城鎮化建設中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現代物流及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信貸需求特點,調整優化現有相關政策,提高信貸政策適用性。
農行有關人士就此表示:“銀行要圍繞城鎮化建設中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信貸需求,選擇區域集聚性強的特色農業,逐步出臺差異化的區域信貸政策,建立覆蓋主要涉農行業的行業信貸政策體系,在農業產業化項目準入、客戶準入和分類管理、風險防控等方面明確差異化要求。”
“不管在哪些地區,銀行都應為地方政府提供一攬子綜合性金融服務,努力協助各級政府做好資金籌措計劃,積極運用各類社會資金,滿足長期項目的資金需求;要通過時間和期限的合理安排,創新并不斷豐富融資工具,協助地方政府防范和管理好金融風險,當好地方政府的金融顧問。”有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