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華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
我整理了三點意見。第一點,當我們討論的話題無時無刻不在圍繞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未來的時候,我內心感覺到的是無比凄涼和悲哀。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說復興、盛世的時候,我們聽到的是貴州畢節的留守兒童悶死在垃圾筒里,前兩天又聽到蘭考的普通撿垃圾為生的袁厲害收養的孩子在大火中被燒死,袁厲害女士悲痛欲絕,她說我只希望他們活著,這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反復在呼吁,兒童三到六歲期間如果不能建立起跟父母之間的感情,那么這些孩子一生都不會有健康的心理。社會學家也反復告誡我們,兒童如果在六到十二歲之間沒有親情,沒有受到社會公平待遇,那么他們一生可能都容易走向極端,會孤獨、仇視社會。大家瀏覽一下我們的網頁,基本上每天各地的媒體都有報道未成年的留守兒童用極其殘暴的手段殺害別人或者家人。這種例子太多了,也就是說,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這些呼吁已經在我們生活中證明了,可是這些事情到底對我們重新認識這個社會,或者說在我們思考重構這個社會過程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第二點,大家應該清晰地記得,幾年前教育部突然下文說規定時間內徹底清理民辦教師,這個文件出臺之后,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義憤填膺,他在報紙上怒斥教育部,說“你不是人養的”。幾年之后我們看到,民辦教師仍然是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的支柱。在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民辦教師仍然是打工子弟學校的支柱,這些城市掩耳盜鈴,不斷想方設法撤銷打工子弟的學校,可是這些孩子怎么辦?許多孩子因此失學。所以我想這些現象的存在,可能正是我們這個新公民園丁獎的價值。
盡管他們的工作是杯水車薪,但是大家想象一下子孫后代的教育問題,這些微薄之力是一個水分子。到底他們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從我自己內心來說,真的感覺不到希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在救助、在幫助、在扶持留守兒童方面,他們所做的工作讓看不到希望的人看到了希望,讓處于絕望中的人感受到了未來。可能這些行動是有瑕疵的,是微不足道的,是難以撼動更大力量的微弱力量,但是有可能未來的中國社會,如果我們能看到和諧的中國社會的話,我們一定會看到這些人曾經做過的努力。
第三點,我想質問的是,我們憑著自己的良心在服務社會的人,他們能喚醒當政者嗎?他們能喚醒當政者把用在機關幼兒園上千上億的經費用于農村教育嗎?能把巨大的國家經費用在省重點市重點學校的經費用到農村學校去嗎?能用到留守兒童的學校去嗎?我們中央領導人能不去清華北大,而去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看一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