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鐵路白色污染罪魁禍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被禁產禁用14年后,如今被重新允許進入市場。最近,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卻未對刪除原因給出解釋。(3月12日《京華時報》)
一次性發泡餐具,就是那種“手摸軟綿綿,輕撕就破裂,遇熱就變形”的普通白色飯盒。14年前,它為何會被禁產禁用?一是發泡餐具的材料來源復雜,很多是廢塑料,本身帶有灰塵和細菌,生產商可能還會加入工業級碳酸鈣、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質;二是這種餐具一遇到滾燙食物或高溫加熱會產生有毒物質;三是廢棄的發泡餐具給鐵路沿線、景區公園等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
那么,如此一個損害健康、污染環境的“公敵”,如今為何卻被允許重新入市?
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人士解釋,發泡餐具能重獲合法市場地位,主因有二:一是產品本身性價比高,具有特殊耐油、抗水和保溫隔熱性能,原料消耗少,垃圾產生量低,具有其他材料無法比擬的優勢;二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次性發泡餐具本身并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兇,加強回收管理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但具體原因是什么,目前還缺乏一個更為權威的解釋。
十多年前,國家要求餐飲行業必須使用“可降解餐具”。但由于與發泡餐具相比,“可降解餐具”成本高出數倍,故推行十多年仍步履維艱,反倒是假降解產品充斥市場。因此,以筆者之見,在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制定,發泡餐具“垃圾造”等黑色利益鏈剪不斷、理還亂的現實語境下,解禁還須慎重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