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春訊 (記者鐘瑜)城里人休閑的腳步轉向農村,工商資本正在集中下鄉,農民的收入迅速增長,現代城市和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鎮化美景相得益彰。這是宜春繼三年城鎮化大會戰后再次啟動城鎮三年升級戰取得的豐碩成果。
今年上班第一天,宜春就吹響了實施“四大戰役”加快建成小康社會的集結號,城市建設三年升級戰就是其中之一。連續幾次戰役中,該市舉全力做強做大中心城區,增強聚集力和輻射力;大力發展縣級城市,逐步形成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依托,構建“豐樟高”城市發展群、320國道和昌銅高速經濟發展帶的城鎮空間格局,促進各地資源共享,協調發展;擇優培育重點鎮,加速構建城鎮化發展節點,強化農民建房管理,全力推進秀美鄉村建設。目前,全市在建城建項目221個,竣工416個,累計完成投資466億元,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248平方公里。宜春成功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并獲“最具幸福感城市”。
引導工商資本反哺農業,為城鎮化發展夯實基石。在袁州區20平方公里的省級科技示范園,香港東升、臺灣三友等20家企業紛紛尋“綠”而來,帶動配套涉農項目55個,進資17億元。全市去年以來引進農業項目90個,實際引資30.69億元。資本下鄉,產業上位,宜春的農村如今已駛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快車道。全市建成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6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增加到2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225家。目前,全市10個縣(市、區)都分別建成了1個現代農業示范區,3個縣(市、區)創建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993元,總量和增幅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該市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共享城鎮化生活的幸福畫卷。全市去年投入新農村建設投資3億多元,統籌謀劃水、電、氣、路、通信、文化和體育設施以及環保生態工程建設,僅去年就解決40.5萬農民飲水安全問題;完成農家店信息化改造730家,列全省第二;35所城區中小學新建、擴建工程竣工,新增學位5.4萬個。一個“無縫對接”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網絡正在形成,農村菜市場、超市、衛生所、圖書室等一樣也不缺。宜春還把眼光投向新型工業和生態旅游業,帶動城鎮化提質升級。宜春經濟開發區建成國家鋰電新能源新技術產業基地,1月份晉升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吸引4萬余農民工遷入。全市去年接待游客16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2%和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