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清運問題,助力城鎮化推進。筆者看到三水垃圾清運嘗試工作后,不禁冒出這樣的想法。
產生這種想法,源于最近全國兩會上關于環保和城鎮化的論述。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時提出,村莊建設要注意保持鄉村風貌,營造宜居環境,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上述觀點,可視為對黨的十八大所提“美麗中國”概念的一種具體闡述。落腳到三水,則進一步表現為“美麗鄉村”的實踐:今年三水區委全會就明確提出,要建“美麗三水”,首先從“美麗鄉村”的建設開始。
“垃圾圍村”不是三水的個性難題,而是許多地方普遍所面臨的問題:筆者此前在走訪三水部分農村時,就發現了垃圾收運設施不完善、垃圾處理不到位等問題,到粵北地區的一些被扶貧村時,還看到了更為嚴重的農村污染問題。
實際上,農村污染問題除了事關“美麗鄉村”、“美麗三水”的建設,背后還有著深層次的城鎮化之憂。
三水地處珠三角區域,與同處該區域的很多城市一樣,其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村城鎮化。但相對于周邊的南海、順德等地,三水的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偏弱,這使得農村在面對城鎮化大量資金投入時顯得動力不足,這也是為何在垃圾收運設施建設上,一些村表示“政府包攬就樂意,要村出錢就免談。”
這顯然與當下的環衛等公共服務模式相左,畢竟,城市社區由政府承擔,農村社區由于集體經濟的相對獨立性,其公共服務也多由村自身承擔。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涉及利益時的“消極心態”完全可以理解,關鍵是要在資金投入等利益磨合中,從完全的被動消極心態轉變為有機制保障的“博弈心態”。
可喜的是,三水在西南街道經驗的基礎上,正在探索全面鋪開區、鎮、村三級聯動的“垃圾收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區、鎮兩級以投入大頭的形式,配套以補貼等形式,嘗試積極拉動村進入這種“博弈圈”,讓農村在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中自覺平衡與取舍。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這種博弈的氛圍形成并有機制保障,今后在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包括土地流轉、戶籍改革等多個方面,有望在利益共同體之外形成一種新的“效益共同體”。當利益共同體與效益共同體并行為之,從農村產生的自下而上的城鎮化內生動力將得到強化,純粹自上而下推進城鎮化的行政隱憂將逐漸消減。
這是筆者從三水垃圾清運博弈中所看到的,也是筆者所期望進一步發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