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決不是對鄉村的收割、擠壓,也不是以鄉村的凋蔽為代價。我們說城鄉一體化,其要旨在城鎮與鄉村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6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回答城鎮化的提問時說,城鎮化最重要的是提高質量和水平。這極為重要。從城鎮化戰略來說,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如何凸顯這個核心,有必要從理念上強化并予以辨清。
張平稱,到去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約為52.6%。而此前的數據顯示,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只有35%。從這一進程中一些地方征地拆遷出現的諸多矛盾問題,人們已經有了這樣幾個寶貴認識:城鎮化不能是低價征地、高價賣地的“土地財政”模式,應當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能是房地產化,讓高企的房價吞噬了市民的未來幸福;不能把農民排斥在城鎮之外,應當讓他們在城鎮里有工作、有住房、有社會保障。
不必諱言,這些認識都是從深刻的教訓中汲取的,對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重要警示價值。
中國的現代化,最重要最核心的乃是人的現代化。一些地方城鎮化“跑偏”,關鍵就是見物見利不見人。正因為如此,人的城鎮化才被確立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而從人的現代化角度看,凸顯人的主體地位乃是城鎮化的精義。
城鎮的主人是市民,建設城鎮的目的是要讓人的生活更美好。為了這樣的目標,新型城鎮化應當有更多新的理念和制度設計。不能說,對農民多一點征地拆遷補償就可以了,也不能說把農民戶口變成市民,讓他們有房住、有工作、有保障、子女有學上就可以了。相比一次性的金錢補償,他們更需要永續的未來。相比住房等的享有,他們更需要全面的分享。相比物質方面的給予,他們還需要精神方面的同步富足。一言以蔽之,城鎮化的過程,處處都應以人為本。顯然,這是一個比造城更復雜卻更需要提前直面的課題。
農民變市民,不是說戶口一改就變了的。城鎮化之難,最難在化農民為市民。什么樣的城鎮生活方式,才是這些未來市民所崇尚的?才是提升他們品位和志趣的?什么樣的城鎮構造形態,才是讓人生活愜意的?什么樣的城鎮社會形態,才是充滿秩序和活力的?顯然,這一切,不是城鎮建設者們能破解的,也不是僅靠政府管理者就能解決的。
城鎮的形成,原本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也不是不可以加速這個“化”的進程,但前提是要對這個規律準確地把握并遵循之。還需要冷靜思考的是,城鎮化并不意味著農村的消失。城鎮化,決不是對鄉村的收割、擠壓,也不是以鄉村的凋蔽為代價。我們說城鄉一體化,其要旨在城鎮與鄉村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這告訴我們,城鎮化決不可千城一面,一個模式,那樣只會讓人厭惡并最終逃離城市。依山傍水可以成城鎮,依形就勢亦可成城鎮。遠離溝壑的城鎮是一種形態,城在鄉野之中也是一種詩意畫境。歸根到底,城鎮化不能沒有廣大群眾的智慧創造,不能沒有對當地山形地勢、風土人情、歷史文脈的契合。
有了這樣的認知,城鎮化的過程,才是一個美的過程,才是一個讓人詩意棲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