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規劃有望兩會前后出臺將帶動巨大投資需求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要從47.5%提高到51.5%。 本報記者獲悉,為了我國城鎮化順利推進,《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編制完畢,將于今年3月份召開的年全國“兩會”前后對外發布。
這份由發改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等十多個部委參與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將涉及全國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為農民市民化提供發展思路,將在未來十年拉動幾十萬億元的投資。
按照《規劃》,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按照“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具體到對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將在東部地區,優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資源(9.49,0.05,0.53%)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并且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把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城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作為2013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一。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也頻繁就城鎮化表態,強調“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要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
專家指出,城鎮化將成為新時期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推進城鎮化勢必推動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人口的增加需要新建更多的住房,需要興建更多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這將帶動鐵路、市政等多個行業投資的快速發展。
有分析報告指出,國家為城鎮化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高達每人40萬元。平均一位農民成為城市居民,國家要花費40萬元,如以每年1%的城鎮化速度計算,我國每年的進城農民達1300萬人,可拉動52000億元內需,約等于國內生產總值39萬億元的13%。
城鎮化建設水平通常用城鎮化率來衡量。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0%以上,世界平均城鎮化水平約為47%,而發達國家和地區約為75%,發展中國家在38%左右,最不發達國家大約為22%,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經超越了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增強,這就能夠擴大投資,從而拉動消費。根據我們的研究,投資中的70%最終都會轉化成消費。”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趙萍此前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我國城鎮居民在生活方式、消費理念與消費模式上與農村有很大差別。
趙萍指出過去十年中,我國城鄉收入比下降到了3.1:1,但城鎮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人均消費支出之比始終保持在3.6~3.8的水平。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變為城鎮居民,他們的消費理念與消費模式也會有所轉變,消費規模隨之大幅度增長,從而對總消費的增長產生帶動作用。
和訊網總編輯王煒此前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城鎮化會啟動新的一輪建設,初期會出現房地產突進,但是對教育,醫療等產業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我們全面推動城鎮化,把2億農民工的城鎮化真正成為城鎮的居民或市民,由此帶來的醫療、教育問題的解決,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多地政府出臺規劃促城鎮化發展
除了響應中央城鎮化建設呼聲,各地更是看準了城鎮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近期,不少地方政府紛紛對城鎮化的定位進行了“回饋”,先后出臺了與城鎮化有關的具體措施或目標。
據報道,近期河南、福建、江西、云南、貴州等地出臺城鎮化體系建設規劃方案,高調發布城鎮化目標,基建投資、城區規劃調整以及農村人口市民化成為地方政府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詞。從規劃的內容來看,未來城鎮化的主體思想還不僅僅停留在地產方面,它涉及了交通建設等多個方面。
1月2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的《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年)》稱,該省城鎮化發展仍存在“質量不高、速度不快”的問題。特別是“城市群發展滯后,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小城鎮規模小、實力差,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不足、承載力不強,城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鎮化綜合配套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等。”
山東省的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該省城鎮化率達到56%;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3%。其中,山東還提出了少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目標:2015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6.5%。所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這是相對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概念。
山東省同時提出,到2015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萬人;城鎮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萬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45%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5年下降17%”等目標。
云南省去年年底公示的《滇西南城鎮群規劃(2012—2030)》以及《滇東南城鎮群規劃(2012—2030)》,提出建設滇東輕工產業為主的沿邊城鎮群。
據悉,云南的目標是,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到45%左右,2030年達到65%左右。在未來建成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滇西、滇東北、滇東南、滇西南及滇西北等6大城鎮群,打破行政區劃約束,跨地區優化資源和生產力配置,目前《滇中城市群規劃 2009 2030 》已經得到批復實施,滇中將被培育成為全省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進而推動滇西、滇東北、滇東南、滇西南及滇西北城鎮群加快發展,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河南省也在加快城鎮化推進。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今后5年,要加速發展新型城鎮化,目標是“城鎮化率達52%以上,現代城鎮體系基本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形成。”
“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持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被列為河南省重點工作的第二條內容。郭庚茂說,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重點放在中小城市,鼓勵引導就近城鎮化。增強城鎮產業支撐能力,推動以產興城,更好解決進城農民就業問題。同時,“優化城市形態和布局”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也是推進城鎮化的舉措之一。
福建提出推動福州和廈漳泉兩大都市區建設,加快區域金融、醫保、交通等同城化工作。貴州的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城鎮人口增加至1450萬人左右,城鎮化率達到41%左右,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江西省2011年城鎮化率為45.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57個百分點。江西要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加快城鎮化進程,城鎮化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各地的規劃的內容來看,未來城鎮化的主體思想還不僅僅停留在地產方面,它涉及了交通建設等多個方面。
專家提醒謹防城鎮化擴張陷阱
按照《規劃》,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遵從“公平共享”、“集約高效”、“可持續”三個原則進行。在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造城”和城鎮化投資熱浪下,專家提示,需防范出現以追求土地擴張為主的“偽城鎮化”思路,圍繞人口城鎮化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應成為各地城鎮化體系建設重點。
分析人士指出,如何處理好城鎮化與“三駕馬車”中投資的關系,成為地方方政府在推經城鎮化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一旦地方政府加快城鎮化建設,或會造成投資過熱,并加劇通脹的迅速升溫。
暨南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恩表示,在引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過程中,城市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水平、社會管理制度將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以廣東省內的城中村為例,解決異地型農村人口市民化的關鍵是要發展當地現代工業、統籌資源、改變市民觀念。實際上,各地城鎮化有其區域特色,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的建設難以為繼。”陳恩如是說道。
上海交通大學[微博]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高汝熹也表示,城鎮化是中國未來20年維持高速發展的動力,地方政府的舉措緊跟中央步伐,認清了城鎮化帶來的機會,這值得肯定。但過多炒作城鎮化沒有意義,畢竟城鎮化需要切切實實地推進,而不是投資概念上的炒作。
資料顯示,從2009年至今,關于“地方債”危機和地方政府“破產”的消息就屢次見諸報端。一旦從2013年至2020年繼續“大干快上”基建工程,或將再次加劇地方政府的負擔。
此前農業銀行(2.91,-0.04,-1.36%)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借新型城鎮化之名,行過度投資之實,并提醒應警惕投資過度帶來的新一輪產能過剩。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在和訊網主辦的“財經中國2012年會”上主題發言時表示,在當下大體倡導城鎮化的背景下,政府炒作的苗頭比較明顯,很有可能又掀起一陣所謂的城市化,把房地產泡沫又吹起來,這是值得警惕的問題。
賀鏗在會后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一再呼吁,城市化一定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向前推進,城市化不可能不發展房地產,但要依靠市場的方式推進房地產業發展。
北京大學房地產發展研究基金中心副主任杜猛也強調,現有的這種城鎮化發展方式可能帶來房地產化,發生像三亞、鄂爾多斯(9.16,0.01,0.11%)等城市發展的弊端,它沒有產業只是一個空城;另外,在城鎮化的發展中我們更應該防止像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城市的貧民化。
和訊網總編輯王煒也指出,城鎮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更有效的方式是把現有的農民工、城鎮流動人口問題解決。雖然看起來現在是51%的城鎮化率,但中間是有很多虛數的。現在的問題是要把這些虛數做實,讓更多的農民工進城,解決好他們的教育、醫療情況問題。
世界銀行[微博]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近期在北京表示,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快速城鎮化,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建設一些基礎設施或房屋,同時還應考慮生活品質和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需要創立的是一個框架和體系,包括需要建立起法律法規方面的框架。一旦有了這樣的框架,就會吸引更多的資源、資金和人才,推動城鎮化獲得創新的發展。
新型城鎮化需釋放更多制度紅利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2011年表示,中國城鎮化近年來之所以處于高速推進期,與“土地等資源成本過低”、“勞動力成本過低”、“污染環境付出的成本過低”這“三低”因素相關。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是51.27%,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藍皮書稱,按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率達到40%~60%的時候,“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此時,推進城鎮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范劍平[微博]就曾表示,新型城鎮化面臨兩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實現已進城農民工平穩有序的市民化,第二個挑戰是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對人口和勞動力的需求。
李克強副總理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分析人士指出,為何此前的城鎮化會出現粗放型的“人口比例和面積擴張”,這與城鎮化初期的資源供應有關,更與相關制度密切關聯。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戶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需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杜猛此前在和訊網2013年年會上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戶籍制度,才能真正讓城鎮化健康發展,否則的話,不打破戶籍制度,城市化運動或者我們的城市化只是一個概念和口號。
“也就是說把人分幾等這種方式是堅決要去除的,因為它完全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杜猛表示,“我們不可能看到既一片輝煌又要用封建那一套的方法管理現在的市場經濟,這是不現實的,也是格格不入的,同時它會帶來畸形發展和后遺癥”。
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城鎮化的核心是要戶籍制度改革問題;現在的城鎮不能以戶口為限,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實現全面覆蓋,不能再以戶籍作為借口來阻礙城鎮政府發揮其服務能力和水平。
賀鏗說對城鎮化的提醒是:“我認為現行的土地制度既制約農業現代化,又制約真正的城鎮化。土地制度不進行改革,土地不能有償的流轉,你不可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可能真正實現城市化。”
杜猛也強調,土地政策的改革方向不是簡單把地分給農民,使土地可以流轉這么簡單的問題。他認為,改革的目標,不管土地政策怎么改,要讓8億農民受益,不是房地產商和地方政府受益。要規避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受益,規避開發商的獲利,讓低收入階層順利進城,讓農民進城后無后顧之憂,才能防止城市最后成為一個空城。
杜猛一再強調,土地改革的政策可以阻止通過土地改革的紅利讓部分利益集團獲得利益,從而讓農民獲得利益。
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微博]撰文稱,要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具體而言需要從確認農民土地權利入手,允許集體土地直接進入市場,取消剝奪農民的征地環節,廢除“18億畝紅線”,打破政府壟斷,建立個人、集體、法人和政府多方參與的土地一級市場。
“這項改革不僅可增加土地供應,降低城鎮房價,有助于城鎮職工安家,且將土地增值的一部分收益從政府轉移到農民手中,使他們有可能在城里租房、買房,進入并且真正融入城鎮的經濟與社會。”許小年表示,目前,已有一些地方進行了改革試點,要想在全國范圍推廣,就須平衡已經相當緊張的地方財政,否則,就有可能因土地收入的減少而引發地方性的財政危機。
據記者了解,目前,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正在制定中,但這個條例的出臺前提是先要對上位法《土地管理法》進行修改,這已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