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需要化解老區新城之間的矛盾
由于即將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選出中國新一屆政府,因此,各地政府與市場都在熱切期望推出“城鎮化”政策,希望實施更多有利于“城鎮化”的措施,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希望中央政府繼續給政策,讓地方搞投資和建設,比如寬松的貨幣政策、放寬地方政府債務融資限制與房地產限購等等。
長期以來,中國地方政府將經濟增長作為優先的考慮,依靠投資拉動。在過去的數年,全國各地出現“城市化”大躍進,造新城運動將原來的城市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以短時間內的規劃和建設替代了循序漸進的市場“城市化”過程,因此,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城市“攤大餅”后如何收拾的問題,而不是繼續城市擴張。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最近表示,所謂的城鎮化率不是重點問題,應當重點關注老城區改造、新城區聚集和新社區建設,著力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問題以及城鎮化帶來的社會管理問題。我們非常贊同厲以寧教授的這些觀點,這是一種基于現實狀況的清醒認識,不同于地方政府部門因有利益關系而故意歪曲“城鎮化”的方向。
在各地城市化過程中,中小城市普遍出現“造新城”運動,即在老城區之外新建城區并將主要的行政機構搬遷過去,大城市則是不斷的向郊區擴張,從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中出現老城區、新城區以及新社區共存的現象。
老城區主要是計劃經濟時代規劃和建設的產物,因此,不僅交通擁擠,建筑老化,而且各種公共設施也在衰敗。當地政府不能將權力部門轉移到新城后棄老城區于不顧,讓其加速破敗。事實上,盡管老城區建筑老舊,設計落后,在汽車時代居住不甚方便,如果其二手住房價格相對新區便宜,可以吸引“農民進城”。因此,對于老城區的公共設施進行改造與升級,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是老城區不會成為“貧民窯”的前提。
當然,各地的新城區也存在問題,即人氣不足。由于優質的教育、醫療、商業等資源仍然在老城區,因此,新城區雖然各項硬件設施都很現代化,但缺乏人口聚集效應,比較冷清,商業蕭條,難以形成市場以及提供就業。一般認為,如果將更多的優質公共資源向新城區遷移,那么,必然帶動新城區的人氣,現在各地已經有這種趨勢。但政府以權力干預公共資源分配,對老城區市民極為不公。新、老城區的這種矛盾在于,各地的城市化仍然是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口的城市化,現有的城市人口不足以支撐新區的繁榮。
這種現象表明,中國下一步的“城鎮化”關注點應該是吸引農民進城,而不是繼續進行城市擴張。如何向農村人口提供較為固定的工作,讓他們徹底成為城市居民,是城鎮化能否成功的挑戰。政府不能只在意城市建設拉動經濟增長,也不要以城鎮化率作為政績,應實實在在的努力為農民工提供就業,讓進城農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
在廣大的中小城市,不久前仍然還是“單位社會”,居住多是以“單位”為社區。此次“造城運動”中大量商品房的涌現,使得一種基于陌生社會關系的新社區誕生。這些社區居民可能來自農村、政府機構、市場經營者、工人等等,政府和街道應該關心社區建設,不僅提供硬件的服務,還要關注社區文化的形成。事實上,在“造城”大躍進后,形成了一種陌生而不穩定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秩序,城鎮化帶來的社會管理將是政府的主要挑戰,政府不應將主要精力和資源投資于“城市”的建設,而是要重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