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文明史幾千年,人均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的歷史不過幾百年。這幾百年經濟增長的最基本規律有兩條,一是農村人口大量遷入城市,使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小;二是工商業迅速成長,使農業經濟占全部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小。這兩個趨勢之所以發生,與勞動者追求高收入、向往更好的生活有關。在這個過程中,城市保持比較高的平均報酬,才能吸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
在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年輕人是最活躍的因素。年輕人敢于冒風險,較之年長者,他們預期改變自己以適應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更大。年輕人因此敢于擺脫傳統生活方式,去領略城市相對自由的生活。
總體看,幾百年的人類城市發展,增加了經濟效率,提升了生活品質,還為民主政治創造了更堅固的基礎。人口集中起來以后,社會分工得以深化,市場容量得以擴大,一批僅僅和城市經濟相關聯的產業得以發展,使城市社會經濟生活遠比鄉村豐富多彩。
城市經濟還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裝備,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有了現代生產手段和相對多的土地,成為現代專業農民,也提高了自己的收入。人類食物獲得的成本大大降低,食品變得相對廉價,人類不再為吃飽肚子發愁。
城市生活改變了人際關系,人們依靠專業技能相互依存,不再依靠宗法關系相互約束,一整套舊的人身依附觀念被拋棄,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城市經濟依靠現代金融體系運行,貨幣對人的衡量放大了人和人技能上的差異,智力的創造力更顯得無限廣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活力。
所有這一切對年輕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即使是現代發達國家,農村的年輕人仍然向往城市。年輕人奔向城市,就是擁抱自由,實踐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在城市化過程中,一些國家出現了所謂“城市病”,我們要正確看待。一個城市,如果廣泛存在“貧民窟”現象,一定和農村破敗有密切關系。農村有大量失地無地農民,且處于無房、無業的極度貧困之中,他們才會選擇在城市過貧民窟的生活。更深入地看,存在大量貧民窟的國家一般都有三個特點,一是基礎設施差,區域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二是經濟生活中存在廣泛的寡頭壟斷,市場自由競爭程度極低;三是民主政治空有一紙憲法文本,腐敗深入政府機構的骨髓之中,決策者對老百姓鮮有體恤之心。概言之,大規模的貧民窟現象并非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我們不要拿部分國家的問題嚇唬自己。
大量人口,特別是大量年輕人流入城市,會不會影響農業發展?短期看好像是這樣,但從中長期看,農村人口減少以后,農業更容易實現規模經營,農業效率會提高,農民收入會增加,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有文化的勞動者留在農村務農,已經出走的勞動者也可能返回農村務農。我國一部分地區已經出現這種情況。
正是基于對經濟規律的理解,我們應對中國“新生代農民工”愿意留居城市、放棄農業和農村生活持歡迎態度。這一批人,是中國社會經濟大轉變的當事人和見證人。政府應幫助和鼓勵他們實現自己的城市夢。他們的夢想實現之時,也是中國構建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
新生代農民進城:中國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總人口中,18歲~29歲年輕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8%,依次推算,這個年齡段的農業戶籍人口約為一億六千萬。又據我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2005年為29歲,而新增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為26.7歲。因為我國流動人口的主體是農民工,據此判斷,我國的農民工的主體也是新生代農民工。
從我國國情看,大量農民陸續進入城市,有諸多積極意義。
國家每年花巨資建設新農村,農村的基礎設施總要好轉,農民還需要進城嗎?的確,國家近些年的確為農村建設花了不少錢。單農村交通一項,交通部就有一個“五年千億工程”,還有其他配套設施的投入。從更大的方面說,國家幾十個部委級單位有100多個“工程”、“計劃”,用來支持農村發展,近幾年每年都在幾千億元之上,說起來力度的確很大。農村面貌的確有了變化。小的變化比如靠近路邊的農舍院墻抹上了涂料,大的變化則是部分農民住上了新房屋,有了自來水,村莊有了鋪裝道路。但是,即使如此,農民還是往城里跑;甚至農村道路修得越好,農民跑得越快。為什么這樣?原因也很簡單。我國農村五六十萬個村莊,要把每一個村莊改造得像城市一樣,至少要投入30萬億元左右,這個錢國家投不起,農民更投不起,而且即使投得下去,也極不經濟。近5年之內,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仍然大大超過農村,其中公共投入也是如此,這意味著農村經濟發展還是跑不過城市。所以,讓占總人口半數以上的農民待在農村享受現代化的成果,是一句空話。只有靠農村大量人口轉移,剩下少許村莊和少數專業農戶,農民富裕水平達到城市平均水平之上,才能談得上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現代化成果。
目前,我國已經有一億五千多萬農村勞動力跨地區轉移到城市經濟領域,在當地實現轉移的約一億八千多萬勞動力,即使如此,我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仍然接近50%,考慮到中國農業技術提升的潛力,這個數字還要更大一些。隱性失業意味著農民的勞動時間短。粗略估計,中國種糧農民總的工作日和城市職工的加班時間一樣。調查可以發現,農民內部收入的高低與農民的勞動時間成正比。在華北平原,如果一戶農民種植10畝大田作物,一年兩季,每年的勞動時間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到兩個月。他們的收入總量不多,但每個勞動日的報酬和城市體力勞動的報酬差不多,甚至還要略高一些。勞動時間長的主要是養殖農戶以及從事蔬菜、水果生產和其他經濟作物的農戶,他們的收入自然會高出種糧農民許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和養殖戶的收入高,也是因為他們每年的有效工作日比一般農戶要長許多。按這個分析,要讓農民致富,就必須讓農民增加勞動時間,接近充分就業,而城市化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
勞動市場的競爭規律也決定了中國農民必然要去撞城市的大門。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常說要農民通過“產業化”等辦法增加收入,其實,農民腦子里有一個計算器,他們發現單位勞動時間里的收入很難增加。從理論上說,只要勞動力市場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產品市場有某種競爭性,同樣技術含量的工作,其每個勞動日的工資單價不會差很多。為什么養殖業和經濟作物生產的總收入很高,而農民不會一窩蜂地去搞?為什么有的地方的農民會拆掉自己的溫室?是因為農民自己在算計日工資單價的多少。只要養殖業和經濟作物生產的平均日工資單價不高過進城市務工的工資單價,農民就可能去進城打工。在競爭的作用下,農民其實也就賺了個辛苦錢。凡是總收入高的農民都比較忙。要讓農民收入增長,就必須讓農民忙起來。
年輕農民精力旺盛,他們有工作機會才能多勞動多賺錢。他們賺了錢才能蓋房子或買房子,娶媳婦。我們的調查發現,山區女孩子離開家鄉務工后,更不愿意回到家鄉務農。人口普查的資料也證明,女孩子的經濟性流動趨勢已經超過依附性流動。她們離開家鄉,使農村男青年找媳婦困難,不得不選擇城市工作。在廣東東莞的調查發現,大約20%的農民工夫妻帶著子女在城市務工,其中80%有了單元房居住。這些農民工事實上已經是城市居民,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不可能再回到農村。
不要擔心中國城市的容納能力
關于城市化問題,有人除了對農村人口轉移的必要性認識模糊以外,還對城市吸納人口的潛力表示懷疑,以為中國城市就業機會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供應不足,都不允許城市化速度太快。我以為這種疑慮是沒有根據的。
我國過去十幾年的城市化速度比較快,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只是這種城市化不是很扎實,還有一部分農民工沒有真正在城市安居樂業。這個速度的確不算低,超過了美國城市化最快時期的速度。按我的測算,如果繼續保持既有的趨勢,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32年達到70%,城市人口在大部分年份每年增加1600萬左右,農村人口每年減少約1200萬左右,峰值是1357萬。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約2000萬,農村人口每年減少1300萬直至1600萬。這個速度我們的城市能承受嗎?
按前面的假設,到2032年,我國城市就業增長率從2.7%會下降到1.6%,平均年遞增率為1.7%。這個時期我國的GDP增長率扣除物價因素,每年按9%算,那么,國民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彈性平均為0.19。這就是說,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只增長0.19個百分點。讓我們看看美國的情況。美國1919年~1957年就業增長率平均為1.89%,扣除物價因素后,GDP實際增長率3.94%,彈性值為0.48。這就是說,美國經濟高速增長期國民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是中國的2.53倍!我們很難用中國比美國科技進步更快來解釋這個巨大的差異。我傾向于按中國人的勞動時間過長來解釋這個差異。由我領銜的課題組的農戶調查(10個省的約1000個農戶)表明,80%的農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時間每周在50小時以上,超出標準工作時間20%以上。粗略計算,如果城市職工普遍這樣超時工作,意味著全國減少6000萬以上的就業機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按照美國國民經濟對就業的拉動能力計算,我國的城市化的速度還可以更高,城市化率每年可提升到2.5%以上!這難道還能說我們的城市缺乏就業機會嗎? 說中國城市缺乏土地,因此不能快速城市化,更缺乏依據。我們知道,一平方公里一萬人的人口密度,是花園式城市的標準。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城市的人口密度在2000人/平方公里左右,常說沒有土地的東部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西部還低。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也只是一平方公里一萬人。我的測算表明,我國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6。這些事實表明,我國城市利用現有土地還可容納1倍以上的人口!此外,我國現在農村村落面積是耕地面積的13.3%,而日本的同一數據在1954年是6.8%。我國村落占地17萬平方公里(包括村莊內企業占地)通過有計劃的村莊整理,至少可節約1億畝土地,城市擴張怎么也用不了這些土地。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土地,而是體制和規劃方面的問題導致土地的巨大浪費。以上世紀80年代的數據做比較,我國GDP每增加1%,所占用的耕地是日本同一數據的10倍左右。我國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實在太差。
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市民都買不起房子,難道農民進城能解決居住問題嗎?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按前面的測算,我國今后城市新增人口需要500萬套住房,按每套房子50萬元價格計算,需要資金2.5萬億元,而2009年我國住房市場的總規模是6萬億元!其中包括了住宅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事實上,在中小城市,一套住房的價格在20萬元左右。我在山東省的調查發現,若不考慮地價,農民按照政府的規劃在小城鎮建造一套獨棟房子的費用僅僅13萬元,其中還包括了住宅區的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因目前城市的過高房價,別說農民不能進城,連城里人也要跑到農村去。我相信,政府有所作為,房價一定會降下來。
在未來幾十年里,保持城市化率每年遞增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不算冒進。一些地方可以更快一些,而農業主產區和邊遠地區可以適當慢一些。當務之急是要糾正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不當做法,讓我國城市化積 極穩妥健康地發展。
讓新生代農民工成為新市民
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給了我們一個大力推進城鎮化的明確信息。推進城鎮化,不僅要積極,還要穩妥,二者必須兼顧。由文件提出的意見,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將采取措施克服城鎮化的難點問題,確保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國家將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財政制度改革,為城鎮化推進創造良好條件。特別是國家將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可以預見,這些工作的逐步展開將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開辟一個全新局面。
今后幾年里,除了中央已經決定要出臺的政策以外,要讓新生代農民工轉變為城市的新市民,我認為還必須有幾項關鍵措施。
第一,一定要把城市房價降下來。政府目前抑制房價上漲的措施還遠遠不夠。應該把炒房收入全部用征稅的辦法收繳到國家手里,可以設立房地產交易收入調節稅。對于炒房收入增益,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和銀行利率因素以后,其余增值應全部納稅。對于房地產企業囤房,可以采取類似辦法治理。此法可一舉解決房價畸高問題,農民工在城市買房定居將不再是夢想。
第二,要下大力氣解決勞資關系問題。勞動合同制度、周工資制、嚴格的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制度、城鄉統一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針對職工過勞疾病對業主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等等,都將有利于穩定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使他們能夠在城市住下來。
第三,進一步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應加大各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縣域經濟和邊遠地區經濟的活力。要避免縣域經濟的空心化,在縣以下小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農民在當地向非農經濟部門轉移,以減少農民工的候鳥式流動。應允許在縣以下設立縣轄市,在全國發展1萬座左右1萬~10萬人口規模的小城市。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布點應向小城市傾斜。(黨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