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熱潮中,承載著城市文明的地標成了最大受害者,有的被鋼筋混凝土湮沒,有的改頭換面成了商業噱頭。城市中的文化地標究竟還有多少在發揮“余熱”,它們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3座地標,3種命運
在古城江蘇南京,有3座文化地標,分別是:隱藏民間600年的明朝甕堂、幻化為《紅樓夢》中“大觀園”的江寧織造府、民國鼎盛時期的文化象征大華大戲院。
關于甕堂,有個動人的傳說。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抽調大量民工修筑城墻,得知民工整日汗流成河,朱元璋決定為民工修建澡堂。甕堂的甕形結構很是人性化,不僅能聚氣保暖,還能讓水珠沿甕壁留下,不滴到人們身上。美麗的故事口口相傳,甕堂也沿用至今。然而,連日來關于甕堂要拆除或修建博物館的消息傳遍南京城,祖祖輩輩都在甕堂洗澡的老南京人心揪成一團,生怕哪天這座古跡湮沒在城市建設中。
與甕堂的平凡親民不同,江寧織造府則是萬眾矚目的寵兒。自1984年考古專家發現其遺址以來,重建江寧織造府的聲音便不絕于耳。1992年南京將其列入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斥資7億元的重建項目確立;2004年,兩院院士、建筑大師吳良鏞確立復建方案,親自操刀設計;2009年,江寧織造府再造工程完工,但建成即進入空關期;今年江寧織造府更名為江寧織造博物館,并于2月7日開館,春節期間對公眾免費開放。至此,這個歷時10年、以保護江寧織造府遺址為由的重建工程終于竣工。
相比于這兩座文化地標的或拆或重建,大華大戲院安穩不少。1936年總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能容納1800余名觀眾的大華大戲院一建成就吸引眾多商賈名流親臨捧場,影院內12根大紅柱子盡顯恢弘氣派,空調、真皮坐椅盡顯豪華,開業那天京劇大師梅蘭芳現場演出,半個南京城的人跑來一睹風采。到上世紀90年代,戲院因設施陳舊日益衰落,但依然在使用。為恢復其風采,2010年11月,大華大戲院開始修繕,今年5月,這一獨具民國風情的影院將重新開放使用。
是保護,還是毀滅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話題!3座文化地標,有著3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無論面臨哪種命運,都是為了保護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初衷自然是好的,可保護的結果是否順人心意?
南京市玄武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對于甕堂的處理,還沒有定論,雖然甕堂所處地段確實屬于拆遷范圍,但由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處理方式需要多部門協商。“讓甕堂繼續正常營業,才算得上是保護,否則,就是破壞。”76歲的“老南京”潘仁勝說,甕堂的每塊磚、每片瓦都有至少600年的歷史,一進甕堂,漫漫600年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潘仁勝道出了南京人的心聲,讓甕堂繼續沿用下去才是真正的保護,若要拆除或是改建成博物館,那就好比是把活歷史打死了再制成標本,這是對傳統文化的逐漸毀滅,而非保護。
說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記者不得不揪心,斥資7億元、耗時10年重建的江寧織造府是否如愿傳承了歷史文化?著名紅學家、南京大學教授吳新雷認為,重建江寧織造府是件好事。“江寧織造府在歷史上意義重大,康熙6次下江南有5次住在里面,曹雪芹出生在這里,《紅樓夢》中大觀園原型就是江寧織造府。現建成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內有江寧織造史料展、紅樓夢文學館及云錦展,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館內的曹雪芹像也代表了后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敬仰和紀念。”
然而,不少人也在質疑,投資7億元重建的歷史文物,究竟是傳承文化的載體,還是一個純粹的商業噱頭?近日,一份江寧織造博物館招商公告在網上悄然傳開,公告中“項目定位:紅樓文化高端餐飲”格外扎眼,原本就有市民直呼博物館內有高樓大廈也有園林庭院反而不倫不類,現在高端消費的招牌一打出,市民不得不懷疑,這里商業味兒太濃,完全遮蓋了文化氣息。
在3座地標中,對于大華大戲院的邊保護邊利用是唯一讓政府、專家和市民都滿意的舉措。這次修繕將大華大戲院的“前世”和“今生”完美糅合,前廳開辟出電影資料室陳列歷史,后面的放映廳則按當下市場需求設置了9個放映廳,1100多個座位。“大華恢復得好啊,在這里能感受到民國風味,不知道有多少員工在這里享受過青春的歡愉。”戲院老員工孫維興說。
文物保護,不能“掛羊頭賣狗肉”
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街區最能體現城市特色和品位,如何保護文物、科學展示文物是城市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長期研究文物保護的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裕興認為,原址保護能最大限度避免對文物的傷害,是最好的保護方式。所謂原址保護其實就是在原址上興建博物館。周裕興說,以甕堂為例,甕堂規模小,保護得又相對完整,因此很適合建成博物館加以保護。建成博物館后,甕堂會停止運營,其內部設施和整體構造就能避免受損。
而在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王德明教授看來,傳下去是一種好的保護。他認為,在甕堂,人們可以通過洗澡直接感受傳統的澡文化,并將這一文化傳承下去,這正是當下營業中甕堂的功勞。同樣,如果將來江寧織造博物館能把南京博大精深的紡織文化推向全國甚至世界,通過館內的時裝發布廳吸引世界眼球,這不僅保護了文物,也發展了產業,一箭雙雕,值得提倡。
也有專家認為,文物保護的根本在于產生社會效益,沒有惠及民眾的文保工作即便做得再好、措施再周密也是失敗的。以不破壞文物為前提,合理利用文物、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老百姓接受文化教育才是文物保護的絕佳方式。
雖然對于文物保護的觀點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文物保護決不能“掛羊頭賣狗肉”。周裕興說,保護應該做到修舊如舊,如果以保護的名義對文物大興土木,使得文物只剩下一個牌匾、一個軀殼,那么這樣的保護其實是對文物不折不扣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