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版圖逐步成型
海南國際旅游島等一個接著一個的區域振興規劃,成為了2010年開年以來中國市場新的生機和亮點。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國務院去年批復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之一。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費云良介紹,黃河三角洲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未利用土地800多萬畝,這在近年來政府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背景下,成為極為寶貴的稀缺資源。同時,這里還有中國第二大石油基地勝利油田及廣袤濕地。在黃河三角洲發展規劃中,“調整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將作為推進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戰略任務來抓,而“轉變發展模式”成為了黃三角開發建設最大的亮點。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務院先后批復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等11個規劃。這一年中批復的區域經濟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出臺速度前所未有。
分析人士表示,從消息面上看,今年國家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會有更大的動作,會有更多的區域制定出具有特色的發展規劃。專家還表示,我國區域經濟版圖已形成東、中、西部并行,東部沿海地區較為集中的新區域經濟版圖。
區域經濟政策頻出的背后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豐富的勞動力稟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但過高的對外貿易依賴程度,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結構上的問題。面臨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部分在東部失去競爭優勢的產業,產生了轉移的壓力和動力。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在一夜間被賦予了更加突出的時代使命與責任,并因此上升為新的國家戰略。
為了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國務院及時推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還通過密集出臺區域經濟新政,由點及面地帶動各地發展。今年以來,區域方面的政策,正以平均每月一項的高頻率出臺。
在全球經濟到底是V型、L型、W型走勢尚存疑惑的時候,區域經濟正以一個全新的概念,促進著中國經濟繼續較快發展。通過一個小圈圈的促動,進而帶動一個大圈圈,大圈圈與小圈圈之間串連成片……這是刺激經濟的一個創新做法。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認為,這或許是在產業振興之外,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新思路。
區域經濟成發展重要引擎
這樣的新思路,近半年來顯得尤為明顯。區域經濟區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借著經濟調整的時機,區域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中最具活力的領域。在區域振興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區正得到國家資金和政策的高度關注,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的開工,使這些區域從“經濟大后方”一躍成為一季度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工業經濟增幅放緩的東部也沒有停頓下來,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成為重點。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世博會、“大浦東”、迪士尼項目都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指出,隨著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建設,擴大內需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加深,核心經濟圈帶進入多元化調整重組過程,全國將形成6個核心經濟圈帶。
一方面,沿海核心經濟圈提升和拓展。即:以首都圈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于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
另一方面,依托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3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托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托的黃河中游經濟帶。 (記者 陸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