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早已習慣在離地面600多米高的索道上穿梭
給鋼纜上黃油是每天必做的保養工作
張新建正在幫村民關上“鐵籃子”
子承父業的張新建在索道旁一守就是八年,附近的村民都非常信任他
□策劃/陳建剛 圖/記者胡九思 文/記者王功尚
在600米高的絕壁邊緣,一陣風襲來,足以讓人心驚膽戰。彎身擠進沒有遮擋的“鐵籃子”,對著絕壁對面1000多米外的霧氣中大喊一聲:“好咯……”鐵籃就沿著索道,在深谷上方晃悠悠往對面山頭滑去。這景象,讓頭一次乘坐“鐵籃子”的記者也不禁頭暈目眩。
鐵爐鄉漁山村,是恩施州鶴峰縣東南最偏遠的山村,距縣城150公里,小山村被絕壁和深谷三面包圍,出山全靠一條鋼纜索道,長千余米,高600余米,由一臺柴油機帶動。這是200多位村民來往峽谷兩邊的主要途徑。而山外物資進山,山里特產進城,都要走這里,所以它也是村民們的生命通道。
索道建于1997年。15年來,這條索道只有過兩位管理員,父親張祥林和兒子張新建。漁山村的前任村主任張祥林在15年前提議為鄉親修建了這條索道,看護了7年后,因年邁體衰行動不便,不得不讓兒子張新建接班。而兒子張新建在索道口簡陋的小屋內,默默守護索道,一守就是八年。
張祥林介紹說,最初,索道是單股鋼纜,“鐵籃子”搖晃得比現在厲害得多。1999年冬日的一天早上,索道還沒完全“靠岸”,一名等候的婦女準備跨上“鐵籃子”,但“鐵籃子”這時竟向后一彈,婦女雙腳踏空,墜入深谷。等村民們費時一天將她找到,該婦女早已身亡。而后,鶴峰縣建設局投資,為索道增加了一股鋼纜。此后13年,再未發生過安全事故。但張新建聽從了父親定下的規矩:遇惡劣天氣,必須封閉索道。
索道是村民們的命脈,但它的危險卻讓村民們感到擔憂,一條通往深谷對面的公路,是村民們如今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