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
村情概況:
村 名:小崗村
位 置:位于鳳陽縣東部的小溪河鎮
人 口:小崗村下轄23個村民小組,擁有849戶、3823人,耕地面積8713畝。
曾獲榮譽:中國當代模范經濟建設集體、安徽省歷史文化村、安徽省農家樂旅游示范點等。
發展規劃:力爭到2020年,全村生產總值達到10億元,人均GDP為2-3萬元。
2009年11月6日,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沈浩逝世后,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學習和宣傳沈浩的先進事跡。小崗村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沈浩這位最基層的農村干部,為什么得到總書記如此的關注?沈浩扎根小崗6年,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小崗人描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小崗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見證著這位農民之子、小崗之子的無限深情。
歷史的車輪倒回到32年前,1978年冬,小崗村嚴俊昌、嚴立坤、嚴宏昌等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干”。這一“按”竟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變了中國農村發展史,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史。
一紙“生死狀”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
改革開放30余年以來,在人們的記憶中,沒有哪個村莊能像小崗村那樣,用草草寫下的一紙約定改寫歷史;也沒有哪個農民群體,能像當年的18位好漢一樣,用鮮紅的手印掀起改革的大幕。
1978年以前的小崗村,只有20戶人家100多人,是全縣有名的窮困村,“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后,家家戶戶都要外出討飯。全村沒有一間磚瓦房,許多農戶的茅草屋破爛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窮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鳳陽遭遇特大旱災,糧食欠收,不少農戶又開始準備出門討飯。11月底的一個夜晚,在嚴宏昌的“秘密”倡導下,小崗村“十八戶”的當家人聚集在村民嚴立華家,摁下了生死手印,決定秘密分田到戶。在摁滿手印的“秘密協議”上,歪歪扭扭地寫著這樣一行字:“收下糧食后,首先交給國家,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萬一走漏風聲,如果隊干部因分田到戶而蹲班房,他家的農活由全隊社員包下來,還要把小孩養到18歲。”小崗村18戶農民,勇于打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冒著坐牢的危險,率先在全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波瀾壯闊的改革序幕,由此而載入史冊。
從小崗村生產隊18戶農民簽訂全國第一份包干到戶合同起,以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為主的責任制迅速在中國得以推廣。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不論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這個文件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界定,徹底地解決了人們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后顧之憂。1987年,全國有1.8億農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八。
“大包干”讓村民實現豐衣足食
在當初“秘密”協議“收下糧食后,首先交給國家,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刺激下,小崗村村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解放和提高。包干到戶的農民不再像以往那樣懶散的干活,與之相反,他們不辭辛勞的精心地耕種自己那份來之不易的土地。
“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村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于1955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總和;油料總產3.5萬斤,相當于過去2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由此,小崗村率先在安徽全省實現了豐衣足食。目前,小崗村下轄23個村民小組,擁有849戶、3823人,耕地面積8713畝。
客觀地說,小崗村30年來變化很大,進步明顯。“大包干”雖然激發了農民種田積極性,迅速實現了豐衣足食愿望,但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大包干”本身卻難以全面推動小崗村走上小康之路。
小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舉目望去地勢平坦,沒有丘陵。但土地貧瘠,堿化嚴重,適宜種植水稻、小麥。與20多年前相比,這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遠沒達到小康。因為農民除了種地賣糧,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小崗發展成這個樣子,我都不甘心。”50多歲的段永霞憤憤不平地說,她是當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嚴宏昌的妻子。在她看來,小崗失去了太多的發展機會。作為村里的能人,在擔任村委會主任期間,嚴宏昌說自己先后搞了8個項目。其中鍍錫銅線廠在鳳陽縣創了三個第一:投資額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稅第一。這個項目后來成為縣里的企業。前幾年小崗與全國別的農村一樣,同樣經歷著農民負擔重、收入增長緩慢的歷史陣痛。
再舉敢為天下先的變革大旗
“分田到戶”還能一直沿襲下去嗎?多年后,很多小崗人再次陷入思索當中。在沉寂多年,小崗村幾乎淡出公眾視線之時,隨著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決策的提出,錯過很多發展機遇的小崗村在村黨委書記沈浩的帶領下,再次舉起了變革的大旗。
如今,小崗村的村民們口里說出最多的兩個詞就是“發展”和“新農村”。扛了2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崗人發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隊伍的后面!小崗,滿懷求發展、建設新農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崗村投資300多萬元的大包干紀念館建成開館。紀念館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驚心動魄的歷史過程。紀念館已經被列為省、市、縣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將其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2006年2月18時下午2時,70多戶小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會開會,會后宣布,“小崗村發展合作社”以每畝500元的價格租用農民的土地。
當年小崗村18位元老之一的嚴俊昌告訴記者:“來參加此次會議的70多戶村民100%都同意將土地返租給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給租金的情況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暫定5年,5年后,農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紅,或者重訂租金。”小崗全村1800畝土地,除了400余畝已經種植葡萄外,其他的土地全部納入合作社,將集中起來的土地種植高效飼料和蔬菜。按照這種集體經營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小崗村與上海三農公司達成協議,今年在小崗村興辦國家標準化的10個養豬小區,年出欄5萬頭,吸收60名村民就業。
“根據村民代表的討論,小崗在未來幾年內還會出現種豬生產協會、物業社等集體組織,還計劃成立8個不同類型的“社”,按照現代工廠的管理模式來經營小崗村,在3-5年內確保小崗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大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小崗人計劃在小崗建設大約占地15畝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有100個攤位,每個攤位年租金200元。這必將成為小崗村村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徑。
三步走戰略助推“四型”村建設
當前,小崗村正堅定不移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小崗村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現代農業、開發旅游業、招商引資辦工業”三步走發展戰略為目標,努力推動小崗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體來說,這三步走為:
第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鳳還巢”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務工經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崗人”的智慧、技術、信息和資金優勢,大力推行現代農業。目前,全村95%以上農戶都種植了葡萄,總面積達600畝,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2006年,3名大學生被優惠政策吸引到小崗村,通過從農民手中租地嘗試種植大棚雙孢菇,當年建35棚,占地28畝,2007年發展到179棚,占地150畝。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養殖業迅速發展,計劃養殖種雞150萬只,以龍蝦為主的水產養殖面積已達200多畝。
第二步:以“紀念館”帶動旅游業。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自2005年6月建成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50000多人,實現門票收入100多萬元。去年小崗村被省旅游局和省農委確定為滁州市唯一一個農家樂旅游示范村,還被列為省市縣青少年教育基地。鳳陽縣也把小崗村旅游列入旅游發展規劃,并與縣內的皇陵、皇城、韭山洞等景點連線、捆綁推介。
第三步:著力辦好工業園,實現小崗村跨越發展。2004年初,小崗村組建成立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打開了小崗村工業經濟發展之門。小崗村大學生創業園、外來人員創業園等均初具規模。近年來,第二代小崗人通過招商引資先后辦起了小崗面業、鋼構廠、裝飾材料廠、節能電器公司等工業企業。
以“三步走”為契機,小崗村制定了“四型”村建設目標,力爭讓小崗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村。抓好糧食生產,發展特色農業,推進項目建設。以調整優質品種,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為重點,建設5000畝噸糧田。發揮傳統優勢農業,將全村黑豆種植面積穩定在2000畝,鼓勵村民更新調優葡萄品種,擴大葡萄種植面積600畝,申報并注冊“小崗村無公害葡萄”。
建設城鄉統籌先行村。進一步做好小崗村總體規劃編制,推進小崗新區、石馬新區的建設,開發旅游業、打造紅色旅游產業。整合資源,豐富小崗村4A級旅游景點,打造嶄新的旅游景區,將大包干紀念館、檔案館、當年小崗、村頭文化廣場、葡萄園、農家樂等共同構建融紅色旅游、現代農業觀光游、農家樂游為一體的小崗村鄉村風情景區。
建設制度創新實驗村。為弘揚大包干首創精神,大膽創新農村金融、人才、鄉村治理制度,開展小崗村土地綜合利用改革試點工作。加快金融機構創新,全面推進小崗村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壯大,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用。對來小崗村創業、包括大學生給予扶持政策,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選送優秀農村青年進入大中專院校定向培訓,通過選送培養成為新農村建設有用人才。
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作用,發揮黨員議事、村民代表議事的職能作用,樹正氣、改民風、開展好依法治村。啟用“農家書屋、職工書屋”,將群眾組織起來開展讀書競賽。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提高村民的創業技能。每年開展一次文明戶評選,倡導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風尚,為“四型村”建設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發展環。
展望未來,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小崗村人民將繼續解放思想,把大包干精神轉化為發展熱情,在改革中創新,在發展中突破,用敢為人先的精神,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小崗。
如今,小崗村的村民們口里說出最多的兩個詞就是‘發展’和‘新農村’。扛了20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崗人發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隊伍的后面!小崗,滿懷求發展、建設新農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