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富差差距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可能也不像官方公布的那么小。
在2004年之后,基尼系數達到0.465后,國家統計局不再公布該數據,被嘲笑為貧富差距過大不好意思公布。2013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補上了這一課,從2003年至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分別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雖然基尼系數仍然較高,但仍然取得成果:連續四年基尼系數回落、低收入階層收入上升是一大幸事;八年不公布系數的空窗期,基尼系數仍在0.4到0.5之間徘徊,貧富差距沒有正常化,是第二件幸事。最重要的是,統計局居然開始公布敏感數據了,而不是像地方房地產價格一樣消失于無形,或者弄個指數來忽悠。
統計局的數據照例受到質疑。去年12月9日,西南財經大學公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系數為0.61,城鎮家庭內部的基尼系數為0.56,農村家庭內部的基尼系數為0.60。東部地區基尼系數為0.59,中部地區的基尼系數為0.57,而西部地區的基尼系數為0.55。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相隔懸殊。
孰是孰非?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先生認為,無論官方統計還是民間調查,都需要建立科學的統計制度,規范的抽樣方法,適量的、妥當的樣本數目,以及嚴謹的發布態度。馬建堂先生說了一句正確的話,卻沒有落實于行動,我們沒有看到國家統計局的樣本口徑、權重等具體資料。
根據有限的材料來看,國家統計局最大的可能性是低估了高收入人群的灰色收入,這將直接降低基尼系數。而西南財大有可能低估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為了論述方便,做個簡單模型,以100人的群體與房產收入為例。
假定某個群體共一百人,如果最窮的50人擁有5套房產;次窮一族擁有5套房產,也即中等以下收入人群共擁有10套房產,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共25人,擁有10套房產。按比例來說,50%及以下人口擁有25%財富;75%以下的擁有50%財富,(100%以下當然擁有100%財富)。此例基尼系數為0.3125。
再假設,如果最高收入群體實際擁有20套房產,按比例來說,依收入,50%以下的擁有1/6財富;75%以下的擁有1/3財富; 上層擁有2/3財富。此例基尼系數為0.4583。如果最高收入階層實際擁有30套房產,50%以下的擁有1/8財富;75%以下的擁有1/4財富; 上層擁有3/4財富。此例基尼系數為0.5313。
可見,如果高收入階層漏報財產或者瞞報財產,會使基尼系數發生巨大變化。如果我們把這種假定分析集中到最富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一,這一變化將更醒目,在社會上直接反應,就是這樣的數據違背常識。灰色收入、隱性收入、隱瞞財富正是收入調查中最困難的部分。2010年,王小魯先生與國家統計局的一場論戰,王小魯在題為《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的研究報告中,認為2008年全國城鄉居民的隱性收入高達9.26萬億元,其中定義為灰色收入的部分為5.4萬億元。國家統計局某些人認為高估,但承認在收入中有漏報部分。由于無法掌握高收入階層的總資產,基尼系數只能毛估估,看個大概。
西南財大的調查則是基于全國320個社區和村莊,對8438戶家庭進行的入戶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住房資產、金融財富、收入消費等方面。已經有文章指出,西南財大的報告低估了低收入人口的數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在一份英文資料中給出了城鎮有25%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6420元以下,農村有25%的居民家庭年收入在4294元以下的計算結果。有人指出,這一結果意味著,“在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四戶中有一戶的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即每天約為6元以下,農村中四戶中有一戶的人均月收入在100元以下,即每天3元錢以下。這意味著中國有四分之一家庭瀕于或正處于饑餓狀態中。”這種極端現象不現實,因此,課題組在計算基尼系數時,“將收入小于0的家庭去掉,同時去除最高和最低收入的1%的家庭。”
統計數據會說謊,最差的情況是統計數據變成政治數據,較差的情況是統計數據變成質疑數據,好的數據是經濟科學的基石。國家統計局的基尼系數未必準確,西南財大的數據同樣存在疑問,我們還不能知道真正的貧富差距多大,只能得出較模糊的結論,差距比較大,這兩年沒有再擴大。不滿意?相對認真的數字總比沒數字好。(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2013/1/21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