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月7日聯合發布了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藍皮書顯示,2012年,近半數人對生活現狀感到滿意,但民眾需求表現出層次進一步擴展、標準大幅提高的新特點。(見1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生活欲望與生存標準年年“水漲船高”,倒也符合進化論;再說要求日子精致一些,環境優化一些,社會不就是在這種“矯情”的標準提升中實現進步的嗎?但且慢欣慰,仔細咂摸咂摸,我們果真就可以這樣理解嗎?
“民眾需求標準大幅提高”的研究結論,原話為“民眾對潔凈空氣、無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條件、保障健康的醫療條件、宜居的自然環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標準進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交通、生產環境,有效的災害防范等成為基本需求。”事實確是如此,可凡事經不住倒過來想:到底是民眾的欲望“得寸進尺”,還是因為空氣和水、食品和環境變得越發惡劣,才引發公眾對其強烈關注?
空氣、水、食品,作為人類基本的生存材料,本不應成為一個“顯命題”,可近年來我們對其感受強烈:2012年,有多少城市遭遇“不適宜出門”的灰霾天氣?有多少關于水污染“不適宜飲用”的報道?有多少起食品不安全的新聞?正是因為空氣讓人不暢、水讓人不爽、食品讓人不安,才會有進一步的標準要求。與其說這是水漲船高的欲望,不如說這是對基本生產底線的堅守。比起其他訴求,這種對喘氣喝水、吃飯活命的基本生存條件的要求,不是提高了,恐怕要算下滑了。
這是較真、抬杠的文字游戲嗎?我毫無此心,反倒覺得有人在做文字游戲:近半數人對生活現狀感到滿意,反過來說,是不是可以表述為“超半數人對生活現狀感到不滿意”?這種表述容易掩蓋掉沉重的社會現實。沒錯,這些年我們經濟大發展,GDP世界第二。但干啥事別不算成本,資源怎么被浪費、環境怎么遭污染、水和空氣質量怎么變差?如果總是一本糊涂賬,何年何月才能有個清算?不管是工業、汽車污染,還是生態污染,不管是食品監管問題,還是工業化大生產對生存環境的威脅,都要逐個把問題琢磨透徹。空氣、水、食物,已經最逼近我們的感官了,這是大自然的警醒,我們豈能不以為然?
直面社會心態,最經不起“鴕鳥心態”,躲避矛盾與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而學者的研究就是要找到社會的痛感,提醒大家警惕。民眾滿意不需要重復歌頌,不滿意、不幸福之處,才是管理者當反省、發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