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爾濱448名事業編制環衛工正式上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報名。其中22名研究生落選,主要是對環衛工作認識不夠。落選者之一的王洋稱熱衷體制內身份不僅為穩定,而且落戶到城市會帶來就業、教育等優勢,“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里。”(1月15日《新華網》) 研究生當環衛工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沖著編制而去讓人覺得可悲又無奈。這種“死了都要愛”的豪情壯志究竟是時代的悲哀,還是制度的悲哀,是研究生的悲哀,還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夢想還未起航,就已被埋葬。十幾載的寒窗苦讀只為了拼命走進“體制內”當一名環衛工人,不得不說是人才的浪費,是大材小用。工作雖然不分高低貴賤,我們也不能歧視環衛工人,然而這樣一種病態的思維,折射出來的是不思進取、貪圖安逸的享樂主義思想,寄情于編制的年輕人確實讓人無比同情和嘆息。體制內雖然穩定、保障、有安全感,但并不意味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也不意味著“拿錢不干事”,他有他的生存規則和奮斗軌跡。
俗話說,入了編制就像“上了戶”,你就屬于國家的人,體制內的人捧著“金飯碗”,摔不碎、碰不爛,著實給了不少人安全感。“圍城”里面的人厭倦了想要走出來,在“圍城”外的人卻擠破了腦袋往里鉆。外在光環固然讓人羨慕,而實現人生價值才是更可貴的追求。只有打破“里外有別”的制度壁壘,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編制”這種稀缺資源的魅力才會減退,“死在編制里”的聲音才會成為“絕唱”。 在這樣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研究生不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但如果是想要抱著這樣的心理,通過不停地考試來逃避殘酷的現實,像著了魔一樣趨之如騖,最終禁不起挫折、吃不起虧、受不得氣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當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沉醉于編制的“溫柔鄉”中,我們的“中國夢”當由誰來托舉和實現?“一條道走到黑”是不明智的選擇,我們也無意過多地去評論那些向往“圍城”的年輕人,畢竟人各有志,但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態,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只有腳踏實地、刻苦努力才是實現夢想的最終“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