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好泉向與會代表介紹德州兩區同建案例
李秉仁對德州兩區同建案例進行點評
城市化網訊(記者馮文東)2008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按照中央關于城鎮化建設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具體要求,把農民居住社區建設和產業園區建設(概括為兩區同建)作為推進城鎮化的總抓手,大膽探索,創新實踐,科學設計,有序推進,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子,已初見成效,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1月6日在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德州“兩區同建”推進城鎮化案例榮膺2012年中國城市化典型案例獎。
現任政協第十屆山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德州市政協主席的史好泉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 抓好兩區同建,一個就是抓農民的居住集中社區建設,來改善農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第二就是抓產業園區建設,來轉變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的收入。兩區同建的提出,一個是由于中央關于推進城鎮化的要求,第二就是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和熱切期盼。
史好泉介紹兩區同建理念的產生時說,最初德州搞城鄉一體化,有些基層干部,縣,鄉村干部就覺得無從著手,很抽象。縣鄉村干部不知道怎么抓城鎮化,在2008年,史好泉擔任德州市委副書記時候,市委提出“兩區同建”理念,把抽象的城鎮化變為具體的工作,把宏偉的目標變為我們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一步步的實際行動。
史好泉介紹,德州市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兩區同建工作的開展:
首先,做好頂層設計規劃。第二就是采取三種模式做社區建設,第一種模式就是搞整體拆遷和建設,主要是城邊上,鄉鎮土地比較值錢的地方,把土地指標賣的錢補給農民,幫助農民,讓農民通過補助,蓋樓房,買樓房,降低農民負擔。第二種模式就是企業和農村聯合建設有的企業先到這個地方幫助農民增收,然后引導農民改善生活。這個辦法是最好的辦法,政府不承擔責任,沒有什么壓力,企業和政府雙贏。第三個模式就是搞好規劃的前提下,按照規劃,根據群眾的需求和資源,分期分批的來建設,這樣的好處解決政府也不存在強拆強建的問題,有了錢想蓋樓,社區就給安排,如果農民不需要,政府也不強求,
據了解,德州準備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來完成兩區同建的目標。
原建設部總經濟師,城市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認為,德州兩區同建案例正是呼應了“人的城市化”這一本次大會主題。十八大報告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就業,如果沒有就業就不是市民,不能說所有城市人口都是低保,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今天討論問題就是說,這個兩區同建,既要解決居住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解決就業問題,因為就業對一個城市人口來說,是最優先的事情,對政府是最優先的政策選擇,這是我們以人為本城市化的根本。
國家發改委中小城鎮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袁崇法主任認為,以后幾十年的城鎮化,主要的領域在三個方面:第一,現有的城市發展元素比較齊全的城鎮,它的主要的熱點將是城市品質的提升,這個城市品質的提升包括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基礎設施的完善,包括社會公共設施的進一步的系統化,配套,包括市民對城市發展和管理的參與需求的滿足,也包括所有老市民和新市民,市民行為,特別是自律機制的逐步培養和形成,這是一個領域,已經避免不開了,有很多市民已經反映出了現有城市面臨的問題。 第二,農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說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第三,非典型城市化,就是廣大農村區域怎么樣納入城市化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是什么?我說中國從體制上來講,靠高度的行政福利那么城鎮化自身特點很難反映出來。
袁崇法認為,德州提出的兩區同建,真正是在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非典型的城市化的道路。要解決一個人們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就業不那么集聚的矛盾。
袁崇法希望德州決策層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在這場城市化試驗中能堅持住、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