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是人類走向全面現代化的不可逾越的過程。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中國特色城鄉一體化的道路應該怎么走?正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勇敢探路、奮發前行的江蘇,又能夠給予怎樣的回答?
2011年,江蘇在原有“五個一體化”的基礎上,提出規劃科學引領、統籌城鄉產業布局、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基礎設施聯通等六大方面的城鄉一體化。
城鄉融合,成績斐然。近10年來,江蘇城市化率提高了17.2個百分點,2011年達到61.9%,高出全國10.6個百分點,每年有100萬以上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所有行政村公路、客運班車、自來水、電、電話、有線電視、寬帶均接通,實現了“七通”。
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年提前一年達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標;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2011年提前一年消除了25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現象;2010年開始,農民純收入增幅連續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6341元和10805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4∶1,是全國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在“兩個率先”進程中,加快“構建統籌協調、互動融合的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吹響城鄉發展一體化新的進軍號角。
城鄉一體化,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到2011年底,江蘇全省農村468.2萬貧困人口提前一年脫貧,在全國率先消滅25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
2012年,江蘇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蘇南、蘇中、蘇北地區村級集體經營性年收入平均分別達到50萬元、20萬元、10萬元以上。
江蘇不失時機地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和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的改革創新,為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道。
蘇州市實施一、二、三次產業聯動發展戰略,堅持把農業的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的有機結合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定位,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股份合作社作為主要經營主體,高標準規劃和建設一個以“四個百萬畝”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市累計建設高效農業170萬畝。
江蘇農民合作組織已達5.1萬個,入社農戶比重達61.4%,入社農戶比例、登記成員數、出資額等均居全國首位;土地集中型、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提高到54.8%。通過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江蘇用人均不到1畝的耕地,解決了78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實現糧食“九連增”的歷史性突破,總產、單產均由第5位分別上升到全國第4位和第2位,創造了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糧食總量自給的奇跡。
江蘇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為其他地區的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要正確地判斷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特點,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有針對性地確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
產業是一體化的支撐,要素是一體化的基礎,要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就必須優化城鄉產業結構,促進發展要素在城鄉融合中優化配置。
政府應當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重塑權益分配格局,讓弱勢群體擁有公平參與經濟增長的機會,并能夠合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城鄉一體化應當重視不同地區在時序、路徑上的差異性,要堅持循序漸進客觀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