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給跪了,矛盾就化解了,膝蓋碰地成了校園的日常化處罰措施,也是有過錯者尋求原諒的“終極武器”。
近日,微博上一張圖片開始被熱傳,圖片顯示7名學生跪在一條寫著“迎上級領導蒞臨我校視察指導”的條幅下面。日前,事發地安徽阜陽市京九實驗中學回應稱,該圖片屬實,但并非網傳的迎接領導而罰學生下跪,而是學生打架后為了求老師原諒而下跪。但知情學生表示系被老師處罰。(《新京報》12月24日)
僅僅通過一張靜態圖片,我們很難分辨出孩子們的下跪舉動是否出于自愿,老師是否及時進行了制止,下跪的時間究竟有多長。因此,在事發學校“迅速辭退班主任” 的舉動過后,整起事件究竟是教育部門所稱的“自愿下跪”,還是知情學生表示的“被罰下跪”,已經成了一個謎。
好在這并不是關鍵,核心問題不在于“為何而跪”,而是“為何跪了”。隨手上網一搜,此前全國各地學生下跪的新聞可謂數不勝數,無論主動的、被動的、自認的、被罰的,莘莘學子的膝蓋仿佛缺鈣一般,得罪了師長要跪、接受“感恩教育”時要跪,也有幾十上百人群跪的,講臺上、校門口、操場中央……隨處都是學生們下跪的場所,難怪有人說學生們已成為“跪族”。
這形形色色的跪,有的屬于體罰,有的則屬于“傳統文化中的最高禮節”。但無論何種理由,跪,其肢體語言含義本就是“請求憐憫”或者“畏懼”,跪者與被跪者在人格上明顯處于不平等位置,一邊是被跪者高人一等甚至盛氣凌人,一邊是下跪者人格凋零甚至卑躬屈膝。然而,在我們的傳統里,這似乎并無什么不妥,如有論者言“中國人的膝蓋是天下最不值錢的東西,動不動就脆”。
正因此,無論是學生自愿,還是老師處罰,雙方的選擇竟驚人相似——下跪。于是,學生給跪了,矛盾就化解了,膝蓋碰地成了校園的日常化處罰措施,也是有過錯者尋求原諒的“終極武器”。這個邏輯已經被師生雙方所默許和接受,下跪竟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現代教育理念中的人格平等、公民教育,顯然與校園中隨處可見的屈辱一跪格格不入。學生是社會的未來,不能再讓他們的膝蓋缺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