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在第一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的城鎮化會給世界帶來福祉”。會后,這句話被經常引用。這句話當時的背景是針對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崛起散布的一些言論,似乎中國的崛起會威脅世界。所以,針對這種論調我說:“中國的城鎮化只會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也會給中國人民帶來福祉”!
今天,我想再補充一句:縱觀世界城鎮化進程,無論是第一次城鎮化浪潮,還是第二次城鎮化浪潮,其完成的過程都比較曲折,而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也是如此。簡單回顧一下前兩次浪潮。英國在18世紀開始城鎮化時,通過圈地運動把大量農民驅趕到城市,成為廉價勞動力,以滿足初期工業化的需要。當時的英國還憑借強大的實力,在世界各地掠奪資源,其中包括對中國的掠奪。正是這些原因帶動了英國城市化的發展。美國在19世紀依靠大量歐洲移民及被解放的南方黑奴流入城市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這是第二次浪潮。然后還有日本、拉美和很多發展中國家。
中國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特點。近三十年來,我國城鎮化保持了較快發展速度,城市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硬件方面我國的主要大城市甚至不亞于西方的城市。但我們切不可據此盲目樂觀,認為中國城鎮化進程會一帆風順。相反,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還會經歷很多曲折。我們一定要重視對中國城鎮化的研究,這一點很重要。不僅要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鎮化的經驗和教訓,還應研究、總結世界城鎮化的歷程,經驗和教訓。這也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的職責和價值之所在。
今天,我想從實際情況出發,對中國的城鎮化說一點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回顧中國城鎮化走過的歷程,我認為,中國的快速城鎮化進程既不是從1949年開始,也不是從改革開放開始,而是從1996年開始的。連續12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率從1996年的29.4%提高到2008年的45.7%(國家統計局數字)。城鎮總人口從1996年的3.6億增加到2008年的6.06億,總量居世界第一。美國的全國人口不過3億,我們中國的城鎮人口是美國全國人口的兩倍。這樣的增長,世界上確實沒有過。其實,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城鎮化也存在、遺留下一些問題,這值得我們好好思索。
一、真正被城市“化”了的人數不如統計數字那么多,城中村問題突出。近12年來,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先后來到城市,但最終僅有不到10%的人(粗略統計)留在了城市,成為了城市人口。所以,嚴格來說,快速城鎮化只是化了那一部分最終留在城市長住的農民工。同時,隨著大城市的快速拓展,來不及把原來的村子進行改造,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中村現象很突出。我粗略搜了一下資料,找了六個典型城市,包括深圳在內。它們共有城中村822個,平均一個城市一百多個,城中村的土地有500多平方公里,要消化它們不是容易的事情。近幾年,不少地方政府開始逐步重視解決城中村問題,有的城市做得不錯,也創造了一些好的經驗。但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各個部門來統籌解決。
二、城鎮化的“成本”越來越高。今天,讓一個農業人口到大城市里面來,變為城市人口,這個成本越來越高了。很簡單。現在房價不斷上漲,生活費用不斷地提高,就業的難度也在增加,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某些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總的來說,現在的城鎮化成本在上升,門檻比過去越來越高了。
三、貧富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近12年的高速城鎮化,不但沒有縮減貧富、城鄉、地區差距,與之相反,還有所擴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其硬件并不比國外一些城市差多少。可我們的農村還有七億農民,雖然農村有很大變化,但農村里的貧困現象依然存在,極端貧困的人群也不少。這種情況下,也就很難說我們的城鎮化很圓滿,沒有問題了。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現在也看到了這些問題,并正在采取多種辦法來解決。
客觀地講,中國城鎮化道路的方向沒有問題,因為黨中央、國務院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但回顧近十幾年來我國城鎮化走過的歷程,可以發現,我們選擇了這樣一條路徑前行:主要依賴進城的廉價勞動力和低廉土地,創造GDP,增大了城鎮人口,提高了城鎮化率。這條路徑給我們創造了很大的價值,這個應該肯定。可是這條路不可能長久,難以長遠為繼。我認為,中國現在應該考慮走多路徑的城鎮化道路。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世界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因為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關系很大。中國的城鎮化不能再走依靠廉價的土地、勞動力和出口加工來拉動經濟發展和發展城鎮化的老路了。中國的加工產品在世界上可能名列第一,可我們從這些產品中所得到的利潤很低,大部分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所以,加工業的服務化,高端化、知識化、高附加值化可能是我們下一階段,特別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一些趨勢。而那種低端化、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可能越來越不受到世界市場的歡迎。同時,也不能單靠投資來拉動經濟的發展,再這樣下去,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其次,城鎮化不僅要追求數量,更應追求質量。今后的城鎮化要改變那種單純追求數量指標,滿足一年提升一兩個百分點的發展模式,而應堅持數量和質量并舉。我們這十幾年的城鎮化速度非常快,數量增長得也快,可質量上有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把從農村遷移來的人口都能在城市里“消化”掉,讓他們定居,讓他們與城市人口的差別縮小。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提高城市人口普遍的生存條件,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普遍”的意思是,不是城市里的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而是要追求所有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夠普遍地提高生活質量。
最后,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些年來,我們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很快,充滿了活力和動力,如北京、上海、廣州。據我所知,深圳目前已經沒有地可發展了,這輪總體規劃已經提出了“零地開發”。相比那些大城市,我們的中小城市,小城鎮就要差很多。國家在城鎮化戰略方針上,要看到這點,不能只靠大城市。大城市提供很多的GDP,有許多的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是還有七億農民在農村。不可能讓他們都到上海、廣州、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這些大城市也沒有那么大的容納能力。怎么辦呢?這就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大力推進中小城市的發展,充分發揮這些城市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同時,有條件的農村和鄉鎮還應加快推進農業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因為農民如果能夠在所居住的地方從事非農產業,又能夠居住在條件很好的農村里面,相信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就不需要跑到大城市去打工了。這樣一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有可能在當地“消化”。現在大城市周圍的許多農村把“農家樂”作為一種產業,這個挺好。但是不可能都靠農家樂。中國地區之間差異那么大,東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不是一條路徑、一個模式就行了的。除了農家樂還有其它許多的方式,這要靠農民自己創造、創新。成都附近的郫縣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它用現代化的生產線把川菜進行真空包裝,不僅打開了市場,而且還讓當地農民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把自己的住房和村鎮建設得很漂亮。
目前,國內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發展口號,這是值得肯定的。對一個城市來說,如何做到低碳排放呢?首先應逐步推行“綠色建筑”,以至“綠色住區”,采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等)代替礦物質能源;發展新能源車輛代替石油。其次,還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降低私人汽車出行比例。尤其是那些特大城市,更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這不僅有利于改善人們出行,更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再次,節約能源,大力推廣水資源循環回用;垃圾回收再利用;集約、節約使用有限土地。最后,增加城市綠化面積,特別是樹林。因為綠植是城市的“肺”,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還應提倡節儉的生活方式,減少物質浪費等。
當然,在城市化進程中走低碳發展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資金投入和科技提供支撐。在21世紀,努力打造“低碳、生態、宜居”的理想城市,應成為指導城市未來發展的一種宏觀思考模式。同時,這也對我們的城市規劃提出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