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積金是單位為員工買房置業而配備的一項福利政策。這本是一件好事,能夠減輕員工的購房壓力,但是有網友通過“曬收入”卻發現,在實際生活中,公積金的繳存數額存在很大的差別,最高與最低之間的比例,超過了30倍。(12月18日中國廣播網)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執行過程中走了樣”,類似的調調我們并不陌生,但以住房公積金為例,現實中出現的結果何止是走了樣,簡直是進一步拉大了不同階層的收入差距,與出發點可謂南轅北轍。
福利分房時代結束后,房地產行業迅速市場化,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問題迅速出現。如果說少數低收入群體可以通過保障房來解決,那么多數人群的買房需求只能通過住房公積金來解決。作為一項具有福利性質的政策,個人繳存與單位繳納各占一半,貸款利率也較銀行利率低了許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購房者的壓力,最起碼是讓人看到了希望。
然而在銀行、電力、電信、煙草等壟斷行業,每月公積金竟可以達到萬元左右,高出普通企業數十倍之多,并且同一企業里也按照級別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而在另一些單位里,或者干脆拒絕執行這項政策,或者只按照員工基本工資繳納公積金,變相地規避了自己應盡的義務。其結果只能是,越是不愁房子的高收入群體,獲得的公積金越高,有的干脆用公積金買了二套房;越是飽受買房壓力的低收入群體,公積金反倒越是低得可憐,只能去租房。
損不足而補有余的結果,不僅與政策的出發點背道而馳,而且演變為一種合法的洗錢行為。眾所周知,壟斷企業的收入是要進行紅利上繳的,也就是說,由于得了壟斷的便宜,掙的錢不全是自己的,還需要向上級和國家繳納一部分利潤,而高額的公積金正可以抵消一部分自身利潤,且不用繳稅,無異于損公肥私。
正因如此,公積金政策必須立刻糾偏,不僅要嚴格控制國有壟斷行業的利益自肥,加大對其隱性福利的管控,而且要從源頭上扭轉類似的政策亂象,使其回歸到最初的出發點損有余而補不足。這不僅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內容之一,也是解決現實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