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通化市所屬的986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四清、四改、兩化”標準,清潔文明達標村發展到720個,113個“標桿村”實現了房屋和墻體顏色、大門門樓、邊溝綠化、村屯亮化、廁所設計和垃圾收集轉運“六統一”,綜合指標在全省實現了“五連冠”。
為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化市委、市政府認真謀劃,周密部署:啟動了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個班子協同議事工作機制,組織市直124個部門和單位對省級示范村進行包保幫扶。2006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投資52.7億元,以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堅持高起點規劃,不斷向縱深發展。
基礎設施逐漸完善。通化市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從解決路、水、電、氣等農民最關心、最需要、受益最直接的問題入手,加大了農村基礎建設力度。全市累計建設農村水泥路2527.5公里,90%的行政村實現“村村通”,71%的行政村實現“屯屯通”,55%的村達到“戶戶通”;安裝路燈(含太陽能)15430盞;完成自來水工程1067個,受益人口85.2萬人;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85處、受益人口63.5萬人;新建秸稈氣化站9個、沼氣池13087個。
鄉村環境極大改善。以“三線一環”(公路、鐵路、旅游線路及環城區)為重點,先后實施了農村新居、清潔文明提升、高標準村屯美化綠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加大了村屯連片整治和整村整屯整治力度,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環境。近5年,全市共投入農村環境整治及綠美化資金8.3億元,建立鄉村垃圾站點、規范建設衛生廁所、新修村屯排水邊溝、統一各家各戶的大門圍墻、種植綠化樹等,使綠化公路里程達到1.8萬公里。從2010年開始,隨著整體環境的改善,該市創新生產經營模式,遵循差異化發展思路,打造各具特色的標桿村。現已初步形成了通化縣新設村、二道江區三道江村的“產業發展型”;通化縣向前村、輝南縣龍光村的“民俗特色型”;輝南縣榆樹岔村、東昌區上龍頭村的“旅游興村型”;柳河縣半拉背村、梅河口市鳳山村的“環境優美型”等一批新農村建設典型。
民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從2006年起,通化市著手實施了“解決民生實事”工程,農村各項民生建設全面推進,很多實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改造農村泥草房、危舊房3萬多戶、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農村校舍77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村級衛生所522個;建成農村超市1043處、健身廣場894個、浴池506個;農家書屋、有線電視、農村信息網絡實現全覆蓋。新農保、新農合等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文化、教育、體育等社會事業迅速發展,農民的就業難、就醫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