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長遠之策,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走出一條具有江蘇特點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結合“三農”工作,就新型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互動并進談點認識。
一、新型城市化是城鄉建設互動、工農協調發展的城市化
從世界范圍城市化發展的實踐看,有專家提出,城市化的發展形態有兩種模式,或者說是兩種發展道路:一是人口轉移型的城市化,強調的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減少,城市規模擴大,也可理解為外延擴張型城市化。這種片面推進人口轉移的城市化,容易出現拉美陷阱。拉美國家城市化的速度超過了工農業發展水平,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導致城市人口嚴重超載,失業率居高不下,城市被貧民窟包圍,環境污染,社會失序,這是前車之鑒。二是結構轉換型城市化,強調的是地區經濟社會結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也可理解為內涵提升型城市化。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化率超過80%以后,城市人口發生了逆向流動,人口由市區向郊區和農村地區回流,即“逆城市化”或“郊外化”。但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并沒有停滯,城市化仍處于發展狀態。
對我國來說,人口總量大,農村人口比重高,城市化水平低。即使將來實現了城市化,仍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即要在著力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不斷提高城市化率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向農村擴散,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日益接近城市居民,即城鄉良性互動發展。立足國情,我國的新型城市化應當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城市化,讓農民、市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城市化。過去我們認為,城市化主要是建設城市和發展城市,其實城市化的對象是農村和農民,農民職業非農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進城農民工與市民待遇均等化,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新型城市化本質之一是把城市化建設的著眼點放在農村。衡量我國城市化不僅要看城市化率和城市發展水平,還應該包括農民生存條件、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在城市化過程中的提升。
城市化是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共同作用的結果,扎實的產業基礎和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城市化的有力支撐。從我省情況看,當前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人均GDP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新農村建設已有一定基礎;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規模經營的發展,提高了農村勞動生產率;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條件具備、基礎良好,必須不失時機促進城市化提速提質。
二、把推進新型城市化作為統籌“三農”發展的重要抓手
溫家寶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解決“三農”問題,從根本上說,在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我們必須把推進新型城市化作為統籌“三農”發展的重要抓手,城鄉聯動、統籌謀劃,通過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支撐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而以工業化、城市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
一是把推進新型城市化與加快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在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中更加注重強化農業的基礎支撐作用,防止出現耕地“非農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空心化”等現象。更加注重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走資源集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全面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更加注重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多種功能,豐富農業的產業內涵,創新農業的經營業態,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需求。更加注重立足省情實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加快培育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加快向市民轉變。
二是把推進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要堅持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新農村建設是實現農村“就地城市化”的基礎和前提,農村“就地城市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和高級階段。要堅持走城鄉統籌的城市化道路,統籌規劃、同步推進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將政府的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公共事業,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促進大城市、中小城市與鎮村協調發展,使城市化成果更多惠及廣大農村和農民。既讓留在農村的人能夠安居樂業,又為城市化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三是把推進新型城市化與提高農民素質結合起來。要穩步推進進城農民融入城市。人是城市化的主體和核心,實現城市化首先應實現人的城市化。農民進城僅僅是城市化的一種表象,它的實質則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即農民生產方式工業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思想觀念現代化。現在很多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大部分進城農民只是完成了“空間轉移”,身份和職業的轉變尚未完成,并沒有真正“化”入城市。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既要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更要把提高農民素質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加快培育新農民、新市民,提高農民務農能力和融入城市的能力。
三、在推進新型城市化中加快城鄉配套改革
在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當前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進“三集中、雙置換”,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蘇南地區積極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宅基地和住房置換城鎮住房,有利于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城鄉發展“雙贏”。實踐證明,開展“三集中、雙置換”,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蘇南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鄉結合部等有條件的地方,要鼓勵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自愿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同時,一些農民非農就業比重高、穩定性好、農民集中居住推進快的地方,可以就地就近實行“城市化”,讓農民轉變為市民。二是搞好農村土地流轉服務,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后顧之憂。為切實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我們將在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與服務上下更大功夫:進一步依法落實和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戶宅基地確權、登記與頒證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和流轉收益權抵押試點。強化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發揮好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工作,切實維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三是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農業園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內容。這些園區大多緊靠城鎮周邊,既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鮮活樣板,又是城市居民體驗田園生活、休閑觀光的好去處,同時也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了綠色生態屏障,改善了城市環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區對新型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強化片區規劃理念,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向園區集聚,集中示范、集約經營、集群發展,積極探索“鎮區合一”等園區管理模式。四是積極推進城市化的制度創新,引導農民“化”入城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作為城鄉改革聯動的突破口,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市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市化的重要任務。目前,我省已轉移農村勞動力中大約有一半處于“兩棲”狀態。促進農民工從職業轉變到身份轉變,必須從制度層面研究進城農民工如何“化”入城市的問題,著力把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就業培訓網絡、城鎮就業扶持政策和支持城市居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向農村延伸。加大對農民創業的扶持力度,鼓勵有條件市縣建立農民創業小額貸款擔保機構。同時,加大為農民工建造廉租房力度,把農民工子女入學納入城市財政預算,繼續監督好企業為農民工兌現工資,確保進城農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真正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