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如果把已進城的20%農民的住房、社保、教育等問題解決了,而后再讓另外20%的農民進城,解決好他們的市民化問題,中國就可以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目前統計的50%城鎮化是半截子的城鎮化,有20%的人口并沒有城市戶籍,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醫療、社保、住房服務。差距有多大?據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專委會委員馬力測算,我國農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萬元,一般大城市福利50萬元以上,中小城市為十幾萬元。正是這20%已進城農民工很難享受到這些待遇,目前的城鎮化只能算是不完全的城鎮化。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今后20年內,中國將有近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為10萬元,為此至少需40萬億至50萬億元的成本,其實也是更多的增長機會,也是增長內需。戶籍制度的背后反映的是城鄉差距與地區差距、工農差距,如果這些差距縮小了,解決好他們的低保、住房、教育等問題,其實是可以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另外,與其他同類國家相比,我國整體的城市人口明顯偏低。通過放開戶籍大力發展中小城鎮,一方面可提高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把農村人口轉移出來;另外一方面也可通過城鎮的發展,帶動農村的發展,以此來縮減城鄉差距。
充分發掘這兩個20%的潛力,有兩項政策必須出臺:其一是房產稅政策,其二是土地激勵政策。
以住房為例,目前農民工在城市買不起房子,多人擠在一起,而他們老家是“空心村”,這是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這20%的農民工能夠在城市買得起房子,他們老家的房子與村莊則可置換出來。如果目前在城鎮打工的2.6億農民工,平均2.6人一套房子,則需要1億套房子,如果能夠50萬一套,就是50萬億的增長潛力。而相關的公共服務需求則會更大。這些房地產業的需求會帶來很大的增長機會。
但是目前的征地政策及土地財政,會扼殺這種機會。因為他們把房價炒得太高,讓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買不起房,而投機者則大發橫財。解決的方法應該如美國那樣,盡快出臺房產稅。一定要用市場機制讓普通百姓用自己3至5年的年收入能夠買得起房。如果買不起房,城鎮化則是一句空話。
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要聯動。土地不能轉變為財富,是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鄉一體化的阻礙之一。在目前體制下,農民工輸入省份沒有動力保障農民工的福利。從國家層面上來看也應該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什么政策激勵最有效?建設用地指標是一個好工具。因為要想解決新移民的定居問題,必須要發展小城鎮與中小城市,需要擴建建設占有耕地。目前土地管理部門一直在執行“占補平衡”政策,其實這個“占補平衡”政策也可以移植到吸收外省新移民政策上。我國有1億多的跨省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在家鄉都有承包地與宅基地,如果能夠在打工地落戶定居,到一定時候,他們就自動會把家鄉的承包地給轉讓出去。從整個國家來講,等于節約了土地,耕地并沒有因此而減少,長遠看應該是增加的,因為人口在城鎮居住所占用的耕地遠比在農村居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