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縣廟溝門鎮安山村采空區塌陷留下的裂縫 本報記者祁銘攝
榆陽區牛家梁鎮什拉灘村新村預計投資3億多元,年底前建成280套別墅 本報記者 宋飛鴻 攝
今年6月23日上午9時許,榆林市榆陽區一連發生兩次地震,城區震感明顯,高層建筑大多發生輕微搖晃。地震發生時,剛從西安一家企業總部調來榆林分部工作的王海東,正在辦公室整理材料,他一度不能站穩,頭還有些暈。王海東準備往出跑,卻發現屋內其他幾個同事沒有動,若無其事地仍在工作。
“地震可能是附近的煤礦采空區塌陷造成的。”同事告訴王海東,榆林城區幾十公里外就有許多煤礦采空區,塌陷地震近些年常發生,已不稀罕了。
塌陷地震也叫礦震,是采礦誘發的礦井地震。據榆林市地震局數據顯示,2004年至今,榆林地區已發生了2.0級以上礦震76次。頻發的塌陷和地震,越來越讓榆林市政府和群眾感到采空區治理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而治理也陸續開始付諸實施。
問題嚴峻
多縣區存在大面積采空區
最多一年發生19次塌陷地震
其實,像王海東這樣的外地人,很難理解榆林地區大量存在的采空區造成的影響。“10年前,塌陷地震對于榆林人來說肯定也無法理解,但是,現在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說明了采空區的問題已相當嚴峻。”榆林市政府一位相關負責人介紹,榆林發生塌陷地震一般與煤礦開采有關。目前,神木、府谷、橫山、榆陽區等地都存在較大面積的煤礦采空區。記者從政府有關部門調查了解到,榆林市各縣區已造成的采空區面積達150平方公里。
據榆林市地震局數據顯示,榆林市最近一次塌陷地震是11月3日發生在神木縣的2.9級地震,這已是該市各縣區今年以來發生的第18次地震,震級最高是3.3級,包括6月23日上午發生的兩次地震,全屬于塌陷地震。與此對比鮮明的是,全省今年以來,其他地區的地震也只有12次。
榆林市地震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塌陷地震也叫礦震,是采礦誘發的礦井地震。陜西省最早記錄的塌陷地震于2004年10月發生在府谷縣,震級4.2級,也是目前為止榆林煤炭采空區塌陷引起的最大地震。
榆林市地震局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至2011年榆林地區發生2.0級以上塌陷地震58次,加上今年目前共發生了2.0級以上地震76次。其中2008年一年發生19次。這些地震,雖然震級小未直接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是頻發地震,造成了當地土地塌陷、湖泊萎縮、河水斷流、居民房屋受損,不少人被迫遷移家園。
積極調研
政協委員建言采空區治理“煤礦實行充填開采”
2012年伊始,治理塌陷區煤炭充填開采與環境保護工作就成為榆林市榆陽區政協的一項重要協商議題,列入年度工作要點。今年年初,榆陽區政協副主席張崇厚、劉侯義帶隊,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深入到區煤炭、財政、林業、國土、環保等部門和當地部分礦區進行調研,有的還赴河北、山東等地進行考察學習。經過調研,他們主要發現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榆陽區除少數煤礦回采率接近75%外,全區采區回采率不到40%;其次,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榆陽區煤炭工業主要以開采原煤為主,絕大部分都以原煤生產銷售為主。煤炭工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全區煤礦專業技術人員不足200人,僅占從業人員的0.5%左右。
生產效能較為落后也只是一方面,當煤層被開采過后,出現的采空區塌陷引發的地質災害日益顯現,更令考察人員憂心忡忡。據調查,榆陽區共形成采空區面積29.7平方公里,塌陷面積4.9平方公里。全區23個煤礦有12個礦井因采煤引發了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據榆林市城鄉建設規劃局報告,煤礦開采使得榆林區域的地下水位由過去的5至7米下降至16米以下,靠近采空區已無淺層地下水。
“說一千道一萬,不改變思想觀念,肯定什么也做不好。”組織此次調研的張崇厚說,據有關方面測算,采用傳統方法采煤,平均每采一萬噸煤就會塌陷0.2公頃土地,僅2011年榆陽區就生產原煤3081萬噸,將會引發616.2公頃土地塌陷。“煤礦開采應該迅速改變掠奪性傳統開采方式。”
政協委員們對治理采空區的主要建議有:一是煤礦企業采用充填法的生產方式,研究、試驗適合的充填材料、充填技術,積極推動在條件成熟的煤礦先行試點,力爭利用5至10年時間,使全區有條件的煤礦都能實行充填開采;二是開采、充填與新農村建設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相結合,從根本上改善礦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立法保障煤礦充填開采技術在生態脆弱區的推廣。
治理行動
正在開展填充式開采試驗成功后逐步推廣
“今年計劃啟動15個煤礦涉及1661戶、5654人的搬遷安置工作,一批移民相對集中區正在建設中。”榆陽區煤炭局居民安置計劃負責人梁文治說,目前,為了解決礦區環境綜合治理,政府對礦區居民因煤炭開采造成生產生活影響進行的統一補償,也是規范煤炭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行政行為。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榆陽區將噸煤提取2元的標準調整為噸煤4元,其中70%用于對礦區范圍內有直接影響的村組進行補償,30%用于全區統籌使用。
由于歷史原因,一些民營小煤礦不規范生產,造成部分礦采空區分布不明,加上煤礦產權流轉頻繁,生產者急功近利,留下的欠賬到煤礦運營后期無力治理。“每開采一噸煤,預留出治理資金,交進去就不能動。不少小煤礦的生命運轉期8至10年,規模小,有的還多次轉手,利潤比較低,防止企業解體后留下大片采空區無人買單的尷尬局面。”梁文治說。
“居民安置是治理采空區的前提,技術上仍要克服許多困難。”梁文治介紹,今年邀請了來自北京的科研人員對榆陽區煤炭采空區的分布,進行勘查和綜合治理方案的編制工作,在個別煤礦正在開展填充式開采試驗,待試驗成功后逐步推廣,計劃三年內完成全區老采空區綜合治理工作。“填充式開采還是屬于實驗階段,雖然個別煤礦已開始,但效果如何還不能肯定。此外,經濟因素也困擾著治理工作。今年煤炭行情不好,現在老采空區治理成本也要上百元每噸,再加上生產成本,如果煤礦一直賠錢,也很難督促其積極配合。成本、觀念、技術都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榆陽區煤炭局負責人介紹,采用充填法的噸煤生產成本比目前生產一般要高20%左右,噸煤生產成本會增加50元至120元。邊填充邊開采,盡管成本增加,資源回采率可從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從根本和長遠上看,這樣做不是增加成本而是降低成本,是提高競爭力而不是降低競爭力。在這一點上,政府正不斷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認識到采用充填開采技術的價值所在,治理煤礦采空區,這條路很不容易,為后代子孫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間,即使代價再大,也要堅持走下去。
整體規劃
3至5年下沉區域逐漸恢復地表自然景觀
榆林市能源局調研員、榆林地方煤炭采空區治理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國榮長期從事對煤炭采空區的研究工作。
資源開采技術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內不少煤炭企業在探索充填開采技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榆林市治理工作從山東、內蒙古等地煤礦企業吸取了許多經驗。
楊國榮說,榆林是個產煤大市,傳統開采方法必然造成采空區。采空區治理按照誰開采,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計劃通過3至5年時間,對地表塌陷,下沉的區域逐漸恢復地表自然景觀。從去年開始,榆林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對采空區治理計劃啟動。第一階段是普查,今年政府投入6000多萬元對榆林采空區進行普查工作,通過資料收集、野外勘探、鉆探,預計明年3月份完成全部工作190座煤礦,涉及435余平方公里。普查結束后,將出臺更加詳細周密的治理方案。“除了政府機構,還有企業自身,對采空區治理的認識仍需要不斷提高重視之外,技術上還有不少問題還待探討研究。”楊國榮坦言,充填開采的成本平均要增加100多元/噸,較高的成本也困擾著煤炭企業,受煤炭市場波動影響,企業效益若下滑,治理資金投入的積極性會受影響,用于采空區面積大,需要大量的充填材料,選用適合榆林地區的充填材料,不斷降低開采成本,成功探索出一整套治理經驗,也是目前榆林治理采空區亟須完成的任務。
>>村民期盼
老房住著危險盼早日住進搬遷新村
“轟隆隆!轟隆隆!大地在顫動,人嚇得不知道到哪里去躲?”五十多歲的村民張志南生活在榆陽區麻黃梁鎮十八墩村煤炭采空區。今年6月,當地連續發生塌陷地震,他和老伴不敢獨自在屋里住。
張志南在十八墩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原來這個地方,山好水甜,還有湖泊。這幾年煤炭開采量越來越大,地面塌陷非常嚴重,湖泊都干涸了,吃水都成了問題。由于取水不便,莊稼也種不成了。”他說,村里多數年輕人都搬走了,只剩下一些老人。他曾尋思著遷居到別的地方生活,但他割舍不下這片土地。
記者跟著張志南走了一遍十八墩村附近塌陷后的土地,村莊周邊到處是起伏的小山包,每走數十米,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地表的裂縫,無規則地曲折伸向遠處。村旁村民平時走的小路忽高忽低,不時見到幾個坑洞,裂縫最寬處有四十多厘米。雨水常年沖刷,有的坑洞塌陷得越來越深,看不見底。“過去走三輪車、摩托車根本沒問題,現在絕大部分地段只能步行……”
“煤炭開采后,地下都空了,誰能知道地什么時候會塌?”張志南回憶說,一次地震時,他正和老伴在屋里,突然房屋開始搖晃,兩人跳下床就往外跑,很快家中的杯子、盆碗不停地往地上掉……“地震持續了十幾秒,那種恐懼感怎么也忘不了。”
張志南指著不遠處的莊稼地說,他們全村人最煩心的是吃水問題,人飲、莊稼地灌溉用水非常緊張,而且水渾渾的,喝起來有股苦味。
如今,唯一讓張志南覺得安慰的是,全村人不久就要搬離這片采空區了。“十多年前只有一座煤礦,現在有四座,煤基本被挖沒了,資源開發讓不少村民富裕了,煤礦拿出錢給我們蓋新房,住進新建設的居民區。”張志南說,他們村許多人都期盼著早日住進新區。
距十八墩村數十公里外的榆陽區牛家梁鎮什拉灘村,地底下也有厚厚的煤層。村莊周邊有四家煤礦,靠著煤炭資源發家,什拉灘村的人們富裕了,不過他們仍有現實的考慮。
“雖然采空區暫時對村莊還不構成威脅,考慮到將來,應該提早計劃,如果不搬遷,環境惡化后就來不及了。”什拉灘村黨支部書記常栓堂說,去年6月,什拉灘村開始在距舊村幾公里地外處選址,蓋起了一座新農村。這片新生活區里,基礎建設超出一般農村條件,家家戶戶都將住上別墅。
“村民不用掏一分錢。”村民常武斌說,舊村的房子雖然也能住,但人們心里都不踏實,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什拉灘村地下的煤埋得深,煤礦開采并未對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主要是年久失修的房屋出現了裂縫。“雨下的大了,雨水會順著裂縫流進屋里,時間長了,房屋就越來越不結實,人住著就有危險。”
“一共280套別墅,每套300平方米左右,全村810多口人都要住進去。”常栓堂說,整個新村預計投資3億多元,周邊每個煤礦出資基礎建設費2000萬元,加上村里的建設公司、物流公司以及政府支持,預計今年年底,280套別墅的框架將建成。
常栓堂說,280套別墅建成后,水、電、暖齊全,新村選址避開了地下采空區,屆時村民們將重新過上舒心日子。
華商網-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