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貌
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端。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青島市是中國的副省級計劃單列市,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勝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家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化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港口、國家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港;同時也是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8個國際會議城市之一。
青島全市面積10903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61.56萬人,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萬人,五市(縣級)485.3萬人。
二、城市化進程
1891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是為青島建置的開始。1986年青島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相當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1994年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其中非省會的副省級城市共五個)。
據統計,2008年青島市生產總值邁上4000億元臺階,達到4436.2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2.4億元,增長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09元,分別增長14.6%和13.8%。據2005年11月1日全國1%抽樣統計結果,青島截至2005年11月1日城鎮常住人口517.45萬人。2008年常住人口達到820萬人。
三、城市發展難點分析
青島目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仍很艱巨,金融危機對全市經濟特別是工業生產和出口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節能減排壓力較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
(1)產業結構有待深入調整
從產業層面上看,青島市產業結構、產業布局不夠合理,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強,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傳統的重化工業和粗放型農業生產比重較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技術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實施對青島市產業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建設“三個基地、三個中心”目標的提出,以及“依托主城、擁灣發展、組團布局、軸向輻射”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和調整,原有工業布局與新的發展要求已不相適應,急需進行更大空間范圍的優化調整,以增強青島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能級和輻射帶動能力,更好地發揮在全省“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戰略格局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青島在新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資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從資源供給與利用角度看,作為資源短缺的城市,全社會資源意識、節約意識比較薄弱,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高,資源浪費現象仍普遍存在。目前,青島市單位產值能耗、單位產品能耗、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程度、土地集約化利用率等指標與國內、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2005年青島市萬元GDP綜合能耗為0.94噸標準煤(折算為5.46噸油當量/萬美元),高于深圳的0.38噸標準煤、日本的1.25噸油當量/萬美元和世界平均的3.96噸油當量/萬美元。在列入山東省考核14種重點耗能產品21個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指標中有13個單位產品能耗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萬元產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貢獻率不足2.5%,工業用地平均產出率僅為上海的1/5、發達國家的1/8-1/16。
(3)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待增強
在生態環境方面,作為一個濱海旅游城市青島市環境承載能力有限,長期的生態干擾破壞與資源過度開發利用,致使青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態結構趨于單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調控能力減弱。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大部分河流生態用水難以保證,水環境生態平衡失調;綠化植被品種單一,覆蓋率低,森林生態系統不能滿足城市功能的需要;山體破壞、水土流失、礦產資源的不當開采等生態破壞現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濕地數量不斷減少,現有濕地得不到有效保護,功能衰退;海岸帶破壞嚴重,海洋灘涂生物多樣性減少,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逐步消失。目前青島城市環境污染總體上仍維持在較高水平上,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廢物和農業污染問題仍較突出。
(4)交通運輸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近幾年,青島的交通運輸業在規模和能力上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但交通基礎設施發展仍然相對滯后,有效供給能力不足。港口吞吐能力不足,長期超負荷運轉。2005年青島港以1.2億噸的通過能力完成1.87億噸的吞吐量。機場候機樓面積偏小,飛行區只有一條跑道且等級不夠,難以滿足4E級飛機起降要求,制約了直飛歐美等國際航線的發展,也難以應對奧運等大型國際活動的高峰需求。鐵路網絡密度不高,運力不足,造成煤炭等重要物資運輸緊張、礦石壓港、高峰時期客運不暢等問題。膠州灣兩岸間通道單一,環膠州灣高速公路交通能力飽和;農村公路、部分汽車客貨站設施落后,農民出行不便。缺少城市快速交通體系,制約大城市框架構建及城市群發展。
四、城市動力分析
(1)地緣優勢
青島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北接環渤海經濟圈,南連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西靠人口、資源豐富的華北、華中地區,是中國北方最具發展潛力的港口城市,與香港、上海構成中國黃金海岸的三大經濟戰略中心。青島地理位置毗鄰日韓,有利于招商引資,形成了以環渤海經濟圈和沿黃河流域經濟帶為中心,輻射全國的陸向腹地。
青島以市南區為中心,形成了幾個“小時經濟圈”:一小時都市圈,一小時車程可輻射涵蓋整個青島所轄的七區五市;三小時服務圈,三小時可輻射至周邊縣、市和其他港口城市(如日照、連云港、威海等),涵蓋整個山東半島;八小時腹地圈,八小時的車程便可輻射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地。
(2)港口優勢
青島港始建于1892年,建成后即被譽為東亞第一良港。目前,青島港是由青島大港(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和前灣港區等一類口岸為主體組成的國際特大型港口。港區處于疏港高速公路、膠州灣高速公路、濟青高速公路、膠濟鐵路等交通干道的起點。截至2008年,貨物吞吐量超過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0萬標準箱,是中國對外貿易第二大港。客運站有通達韓國仁川、群山、平澤和日本下關的客輪。
青島港是中國沿黃流域和環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擁有集裝箱、礦石、原油和煤炭碼頭,有通往450多個港口的97條國際航線,每月有419個國際航班發往世界各地。2008年,青島港全年吞吐量突破3億噸大關,達到30029萬噸,同比增長13.31%。 集裝箱吞吐量達1037萬標箱,列世界集裝箱大港第10位。
(3)國際產業轉移機遇
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通過產業轉移正在形成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從本世紀開始,國際產業轉移的層次不斷提高,呈現出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不斷提升的趨勢。
我國已成為國際制造業的生產制造中心、跨國采購中心,并將逐步發展成為地區營運中心和研究開發中心,對國際與國內產業轉移的承接正在由市場導向為主變為戰略導向為主。積極參與國際垂直分工,努力占領產業鏈前端和高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裝備制造業,是21世紀初葉中國制造業進行產業選擇和改造的基本方向。
我國的工業產業布局和市場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國外資本、港澳臺資本逐步西進,國內產業按照東、中、西順序梯度轉移,大型工業企業展開新一輪資源整合與戰略布局調整,內陸地區大型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向東部沿海地區遷移、集中。地處環黃渤海經濟圈的山東半島地區,其戰略地位迅速抬升,成為東部沿海地區新的最具增長潛力的經濟區域。
(4)旅游開發潛力
青島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著名的游覽、避暑、療養勝地。人們常說,“泰山看山,曲阜看古,杭州看景,青島則三者兼而有之”。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多彩的身姿;海浪、彩帆、金沙編織著青島靚麗的海濱風景線。
青島在傳承齊魯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精華,形成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的多元交匯,中西合璧、開放創新的文化特色。其具有源遠流長的嶗山文化,容納百川的海洋文化等。有眾多的文化名人駐足此地,古人如鄭玄、張三豐、李白、顧炎武、蒲松齡等在青島各處留下了華美詩文。
(5)良好的經濟基礎
青島經濟實力雄厚,是中國北方和東北亞地區的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制造業基地,是山東半島的經濟中心;青島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1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4位。2006年,在社科院發布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價值中國城市排行中,青島排在蘇州和上海之后列第3 位。
自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以來,青島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方向,圍繞集群發展統籌規劃、科學指導、政策扶持,逐步實現了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家電電子等重點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發展,產業集群“吸盤”和“雪球”效應日益釋放。2006 年,青島市安排產業集群重點項目40 個,總投資近700 億元。千萬噸大煉油工程、黃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青島海西灣造修船基地、海洋石油工程、招商局國際集裝箱碼頭等項目進展順利。
五、城市定位分析
《青島市總體規劃(2006-2020)》把青島市定位為“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港口城市、濱海旅游度假城市?!币巹潓⑶鄭u市的城市職能定位為“中國東部沿海的區域經濟中心、現代化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國家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化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港,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勝地?!?span lang="EN-US">
青島是一個理想的地區性綜合經濟中心,是中國北方的區域經濟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另外,青島最大的優勢所在是自然環境——山海城渾然一體,四季氣候宜人,這樣的優勢必然賦予青島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功能,同時青島可以發揮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經濟,把青島建設成為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海濱旅游度假城市。
六、城市規劃分析
青島新一輪的規劃提出了全面融入“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思想,將城市空間資源的利用向集約化、內涵式方向引導、控制與發展。新一輪總體規劃突出了青島作為濱海和海灣型城市的特點,突出強調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目標,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文資源、尊重歷史文化,堅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目標和戰略,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青島新一輪規劃確立了“依托主城、擁灣發展、組團布局、軸向輻射”空間發展戰略,積極構建青島、黃島、紅島、嶗山“一主三輔”的現代化城市框架,以強化主城的內涵式發展、穩步提升老城區功能、有序推進新城區建設為目標,以改造和提升青島主中心、嶗山及黃島副中心為重點,全面增強主城的綜合實力,提升主城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依托環膠州灣地區,積極輻射和帶動外圍地區,構建以環膠州灣地區為核心圈層,以即墨、膠州、膠南為內圈層,以萊西、平度及鄰近區域為外圈層的多圈層擁灣發展格局,積極促進各圈層的合理分工與有機協作,重點建設中心城區和膠南、膠州、即墨城區以及外圍的平度城區、萊西城區,科學規劃建設濱海沿線的瑯琊組團、鰲山組團、田橫組團,合理引導城鎮組團的有序發展,積極發展重點鎮。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沿三條區域城鎮發展軸向外輻射拉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由中心城區向外軸向輻射、點軸分布的網絡狀城鎮空間布局結構。
規劃進一步突破了空間上的束縛,將區域研究范圍擴大至整個山東半島。規劃區范圍由中心城區及濱海公路沿線的膠南市區和瑯琊、泊里、鰲山衛、溫泉、田橫、王村、豐城七鎮,以及膠州市的營海等沿膠州灣地區組成,與《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鎮,新增面積約870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達到2870平方公里。
在城鄉協調發展方面,青島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動郊區產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構筑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遵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原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七、城市發展戰略分析
(1)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優化升級
青島市于2004年提出大力發展“三大特色經濟、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的戰略規劃,即大力發展的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經濟,以及家電電子、汽車機車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所培植的家電、電子、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六大產業集群,無一例外都是一些高端產業,從而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其中,家電、電子、石化、汽車、造船、港口六大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強勢拉動著青島經濟。
審視青島工業發展百年歷史,主要以“輕型化”的產業結構為特征。從戰略意義上來說,培育汽車、石化、造船、港口等六大產業集群,以重型化為方向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青島拓展經濟增長新空間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工業化進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國際產業新一輪分工看,出現了將部分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產業向我國轉移的勢頭。進入21世紀之后,青島抓住了世界制造業轉移的良好機遇,特別是日韓的工業轉移,積極發展重化工業,使得重工業占經濟的比例在2005年首次超過輕工業。
(2)規劃拓建新區,完善空間布局
“十一五”期間,青島市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青島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高新區核心區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四方濱海新區項目、市南區南中北島、市北區小港灣、膠州少海新城等重點片區建設全面推進。城市功能優化提升,海灣大橋、海底隧道及市區接線等項目進展順利,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及相關選線方案、線網規劃、投融資方案編制完成。長途汽車站、青島火車站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運行。體育文化衛生教育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信息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免費開放了中山公園、植物園,完成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初步建成青島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
青島西部城區隨處可見二十世紀初德國式的建筑修建于海濱和山丘上,構成了青島獨有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東部城區是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青島“東部大開發”暨市委市政府東遷以后建成的新城區,已經成為青島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3)實施重大項目,改善交通網絡
“十一五”期間,青島市的交通建設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通過突出抓好各種交通方式基礎設施、保障系統建設并促進相互協調,形成對外連接順暢、內部銜接合理的現代化高速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骨架,構筑形成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科技先進、多種運輸方式和諧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完善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半島城市群“三小時經濟圈”,基本確立國內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區域性航空樞紐地位。
2009年8月,青島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準。青島市近期建設規劃涉及兩條線路——地鐵M3線和M2線一期工程,長約54公里,總投資約300億元。2006年12月,青島海灣大橋工程動工。工程連接青島、黃島、紅島“三極”。預計2010年大橋建成后,將使青島至黃島陸路距離縮短近30公里,車程縮短約 22~25分鐘。2006年12月,膠州灣灣口海底隧道正式開工,總投資31.8億元,預計2011年4月建成。該工程是連接青島市主城區與西海岸的重要通道,南接黃島區的薛家島,北連市南區的團島,下穿膠州灣灣口海域。2009年6月東西快速路三期工程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20億元。
(4)依托港口優勢,發展臨港經濟
作為我國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島市較早提出了“以港興市”的發展戰略,并致力于港口經濟的發展。青島港依托區域優勢和現有經濟發展條件,實施“深化日韓、提升東盟、突破歐美、拓展非洲”的全面開放戰略,進一步開拓國際航運物流,力爭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物流樞紐中心港;立足山東,溝通南北,輻射西部,建設沿黃河流域和環黃渤海地區物流中心。
按照山東省政府港口整合規劃,“十一五”期間,山東境內的青島、煙臺、日照三大港口將累計投資530億元,形成以青島港為干線港,煙臺、日照港為支線港,威海港為喂給港的現代化港口系統。從2006年開始,青島港北謀威海港,南聯日照港,加強與日照港、威海港聯系合作,與煙臺港確立伙伴關系。“十一五”期間青島港將投資212.2億元(不含港航智能信息系統等投資) 加快港口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批準設立保稅港區,逐步形成以前灣港區為主體、環膠州灣港口群為中心,鰲山灣港區、董家口港區為南北兩翼的港口布局,并規劃建設郵輪母港。規劃到2012年,青島港口吞吐量將突破3.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450萬標準箱,其中國際物流量將翻番。
(5)發揮品牌價值,發展總部經濟
青島是中國著名的“品牌之都”,擁有馳名中外的青島啤酒、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雙星集團、澳柯瑪集團等大企業集團。截至2007年度,青島市共有2個產品獲得了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稱號,中國名牌產品總數達到69個,占山東省中國名牌總數的25.1%,中國馳名商標6個,有四家企業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青島市是中國名牌產品擁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品牌經濟是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青島要繼續不斷推介、強化“青島市最適宜品牌成長的城市”概念,打造“品牌青島”的形象,借助不斷升值的品牌無形資產,并促進品牌經濟不斷“裂變”,使青島成為一個“名牌城市”。
此外,青島以較強的經濟實力,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較高的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率,優美的城市環境和較為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優越的招商環境,為青島總部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綜合排名中,列北京、上海等城市后第九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5位。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二00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