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軟宣布即將停止MSN服務(僅保留在中國區的服務)時,一位互聯網評論人士寫了一篇紀念性質的文章,他用這樣一段話作為結尾:“十多年來,MSN給白領用戶的在線生活還是提供了很多方便,很多回憶?,F在,一個使用了十多年的東東說沒就沒了,還是有點失落。最后,默默地說一聲:別了,MSN!”
這段話還是很有些感情色彩的,引起了較多人的共鳴。這款1999年發布的即時通訊工具,歷經十數年,形成了一種“白領用戶為主”的品牌形象。以至于很多職場人士的名片上會印有其MSN賬號,但不會留QQ號。相對來說,人們更認同MSN用于職場社交,而QQ則偏私人化一點(甚至有人認為QQ比較低端)。2006年12月,中國南海海域發生的強烈地震導致多條國際海底光纜中斷,影響到MSN服務,于是中國一線城市里大量白領就感覺當天無事可做。我們對MSN的依賴,由此可見一斑。
當一款技術工具滲透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讓我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這種工具的使用之上時,這本身就形成了一種文化。MSN代表的就是一種職場文化,而在這種文化概念的籠罩下,QQ是不是那么非職場化,那么低端化,已經不重要了。
但這種所謂的文化,根子是建立在商業上的,這也是現代社會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文化其實是金錢驅動的。更重要的一點是,看似人們如此依賴和沉浸在這種文化中,這其實不過是一種幻象。因為當出于商業的考慮,工具本身被廢棄后,人們的轉移是那么快速,毫不別扭。人們會迅速接受一種,同樣也會迅速拋棄一種,真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有一種在當初很多人迷戀但今天已經很少人提及的網絡服務叫聊天室,這是一個已成“網絡考古對象”的東西了。2000年我在運營一個財經論壇時,論壇用戶們對聊天室的訴求是那么強烈。架設上這種服務,頓時引來了用戶們的追捧。曾幾何時,各門戶網站都有聊天室服務,人流如織,很有些更早時候茶館的意思。
不過,隨著更多可以交流而且具有商業模式的網絡服務出現后,聊天室逐步走向沒落。最終,當QQ聊天室這個可能是國內最大的聊天室被關閉時(這則消息,在輿論上,可以說是波瀾不驚),聊天室作為一種文化,基本上已經蕩然無存。
但也不是所有的網絡服務都完全依靠商業力量。一個代表典型就是博客。在中國擁有一億個博客的巔峰狀態之時,博客當然是一種文化,而且還是所謂主流的。但隨著博客服務商苦尋商業模式而不得之后,博客開始慢慢淡出公眾視野,特別是微博這種短平快服務的出現,對博客幾乎是致命一擊。
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博客雖已不再存在,依然是一種小眾文化。部分原因在于,門戶網站雖然找不到博客的獨立商業模式,但可依靠博客的內容作為內容支撐,而且還是免費的。還有一層原因是獨立博客建站程序的存在。有些人撰寫博客并不需要商業模式,純屬個人愛好,只要有這種自己可以擺弄的建站程序存在,其博客就可以持續下去。但無論如何,第一屆中國博客年會的火爆,和后來第五、第六屆的慘淡經營,是一個鮮明的對照。
MSN的終結,有它自己主觀上的原因,比如經營不善;但也有客觀上的原因,即移動互聯網大潮已然來到。作為MSN的繼承者,另一種即時通訊工具Skype在移動上的表現可能會比MSN更佳,因為它本來就是更長于在“通話”上的表現。微軟去年花了85億美元現金把Skype納入囊中,已經不可能坐視自己擁有兩套即時通訊工具。向具有更大優勢和更好前景上的服務集中資源,幾乎是必然的。而商業上的這種轉向,也必然會導致用戶使用層面上的轉向,所謂的依賴性,所謂的文化性,在金錢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法蘭克福學派對基于商業的所謂大眾文化做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事實上,今天的文化產業將其含情脈脈的面紗剝去,核心依然是個錢字。有意味的是,在商業的力量下,批判者本身,也在沒落。法蘭克福學派的最后一位掌旗者、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已逾八十高齡,這個充滿洞見的學派,最終也將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