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海南省三亞市城市化發展戰略調研報告(2009)
時間:2010-01-25 16:08:25 

一、城市概貌

三亞地處海南島最南端,東鄰陵水縣,北依保亭縣,西毗樂東縣,南臨南海。境內海岸線長209.1公里,有大小港灣19個,擁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有西瑁洲島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島1.05平方公里。三亞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是建設中的國際熱帶海濱風景旅游新城。三亞市總面積1915.21平方公里,依據現行總規,至2010年規劃期末,市區規模為52.41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6.5萬人,戶籍人口54.58萬人,其中農墾系統人口6.62萬人。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筆洞三亞古人類遺址等都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漢代在現在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了珠崖郡治,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后來過崖州,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87年,國務院批準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是全國四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

2008年,三亞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44.3億元,增長16.8%,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人均生產總值30572元,同比增長14.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1億元,增長61.4%。2008年,三亞城鎮化水平達到50%,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二、城市發展難點分析

1)經濟起步較晚

由于三亞長期孤懸南海,受海峽屏障的制約,經濟發展滯后,尤其是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起步較晚。在二十多年前,三亞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蠻荒之地”。上世紀80年代末,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三亞從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當時三亞還只是一個城區面積約四平方公里的小漁港。和很多東南沿海的城市一樣,三亞作為一座現代城市的歷史并不長。

2)沒有工業基礎

從一個偏僻的漁村發展到如今的熱帶濱海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也曾經給三亞帶來了加速度效應。但是,進入21世紀,這種經濟模式并沒有給三亞帶來突飛猛進的發展,三亞市的決策者也清晰地認識到,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帶來資源、能源的消耗強度的提高,經濟增長造成的復合型環境污染難以修復。如果把發展思路局限在傳統的工業經濟上,也許會為城市帶來短期效益,但效益的背后,卻是以犧牲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為代價。

3)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挑戰

旅游業是三亞的核心支柱產業。2008年,三亞的旅游業收入為91.05億元,占了該地年產值的很大一部分。三亞所獨有的原生態海洋資源和宜居環境是其發展旅游業的基礎。然而,縱觀全國各地旅游城市的發展規律可以發現,如果過度開發旅游資源而不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話,旅游業的發展將是不可持續的,難以為一座城市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所以,三亞應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統籌規劃,綜合建設,培育可持續的優美生態環境,建設文明和諧的生態文化,發展高效低耗的生態產業,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社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年輕的旅游城市三亞來說,每向前走一步都必須多方面地統籌兼顧,這無疑也是城市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難點。

 

三、城市動力分析

1)區位優勢

三亞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從三亞向東經菲律賓至西太平洋,向南經澳大利亞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廣州出發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國真正的南大門。三亞還是保護南海諸島的后方基地,其戰略位置在國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海洋生態資源

三亞境內海岸線209.1公里,有19個港灣,大小島嶼40個。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有魚類1064種,蝦類350種,蟹類325種,軟體動物700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402種,鯊魚翅、海參、石斑魚被譽為“崖州三珍”。珊瑚保護區面積85平方公里。

3)宜居環境

三亞城市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共綠地18.9平方米。大氣環境質量全國第一。三亞年均氣溫26.2,長夏無冬,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大氣質量居世界第二,中國第一,被譽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隨著居民生活質量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三亞人均壽命超過73.5歲。

4)特色旅游資源

三亞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這是其他城市所無法媲美的。三亞地理環境極為獨特,三面環山,形成懷抱之勢,山、海、河三種美景自然融合,眾多山頭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灣和城市景觀的制高點,構成了三亞市特有的自然景觀。三亞面臨南海,海灣較多,眾多海灣各有佳景。三亞海水清澈、能見度高,水溫適中,全年適合游泳。三亞市區有東、西兩條河流穿過,兩岸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機盎然,是著名的白鷺棲息之地。

三亞市區座落在這樣一種幽美的以山、海、河為特點的自然環境之中,城市的建設注意城市與自然景觀環境、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山—?!印恰鼻擅罱M合,渾然一體,構成了三亞市區獨特的環境特色。

 

四、城市定位分析

當前海南正在全力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作為海南旅游發展龍頭的三亞正以國際化標準致力于打造“一港兩地”的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即國際旅游自由港、國際著名的熱帶濱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國式度假最佳體驗地。三亞確立了城市品牌發展戰略,明確定位為“國際性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圍繞這一目標,三亞確立了“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戰略方針。力爭到2010年把三亞建設成為帶動瓊南發展的南部中心城市,國內外游客旅游度假、健康休閑的“大陽臺”,世界著名、亞洲一流的熱帶濱海度假休閑目的地。

 

五、城市規劃分析

為充分利用海南經濟特區的特殊優勢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三亞按照點線面逐步推進,文化旅游業帶動,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科學規劃了三亞市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實力三亞、活力三亞、美麗三亞、和諧三亞、文化三亞”等“五個三亞”建設目標。

在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三亞正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構建新的特色產業體系,推動城鄉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為繼續保持全國一流生態環境,進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彰顯“美麗三亞、浪漫天涯”的獨特魅力,三亞將進一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力爭今后幾年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2%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3‰以內;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70%,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為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力爭2011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突破5500元;努力使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六、城市發展戰略分析

1)發展旅游經濟,打造國際海濱

旅游業是三亞的支柱產業。2008年,三亞接待國內旅游者553萬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51.15萬人次。全年旅游收入91.05億元。如今,三亞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擁有11家五星級標準的度假酒店,是全國高星級酒店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希爾頓、凱賓斯基、麗思卡爾頓、萬豪等一批國際知名飯店管理集團的入駐,使三亞成為跨國公司和管理集團的小“聯合國”。

三亞境內匯聚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溫泉、動物、巖洞、田園、風情十大旅游資源,山、城、河、海渾然一體,擁有南山、大小洞天兩個國家首批5A級景區,亞龍灣、天涯海角、蜈支洲島三個4A級景區和鹿回頭、西島、大東海等著名景區(點),是中國熱帶濱海旅游資源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

三亞也是中國最開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享有向美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法國等21個主要旅游客源國的游客提供15日內免簽證,其他國家實行落地簽證的政策優惠。

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三亞正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打造一批文化品牌。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規范管理”的模式,堅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亮點突出”的原則,市政府每年安排40005000萬元,支持舉辦大型文化旅游活動。

三亞正加快推進海棠灣菲爾蒙、帆船等超星級酒店以及巨源等一批高檔酒店,打造檳榔村5A級鄉村游,深度開發海上游、夜間游、游艇俱樂部和郵輪旅游產品,構建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實施《三亞市旅游國際化二期行動方案》,加快推進旅游目的地功能、產品、營銷、管理、服務、環境國際化。大力推進游客到訪中心、免稅店等一批為游客服務的建設項目,努力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2)重視文化產業,構建文化品牌

近年來,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三亞加強組織保障、資金保障、政策保障,盤活文化存量、做大文化增量,以開放包容的思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讓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定位相適應。經過幾年的改革探索,三亞的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200312月,第53屆世界小姐總決賽第一次進入中國,并在三亞成功舉辦。其后又連續舉辦三屆。此外,三亞還連續舉辦了2006年大眾汽車大師賽、2007年、2008TCL高爾夫精英賽、20082009兩屆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等活動和賽事。2007年的國際沙灘音樂節是由美國、以色列等國的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一起為中外游客帶來的別具一格的音樂盛宴,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對三亞的關注。這些大型賽事活動的舉辦,把三亞得天獨厚的海濱和氣候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宣傳效益。

2008年第25屆世界精英模特大賽是三亞市美麗經濟轉型的一個新起點,美麗賽事從單純的選美比賽轉向具有產業經濟品牌標向的時尚品牌選秀比賽,在全球特別是歐美國家成功推廣。2009年,第26屆世界精英模特大賽總決賽仍落戶三亞。2008年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為三亞市文化賽事活動引進了新的品種門類。這些大型賽事活動的舉辦讓三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三亞。

三亞優美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空氣質量,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絕佳的條件。這又催生了三亞打造“創新創意寶地”的構想。目前三亞正在推進創意新城項目建設,鼓勵和吸引高科技企業和高級專業人才到三亞建立總部基地、研發基地、創意基地和創作基地。

文化發展,經濟提速。“健康”、“時尚”、“美麗”的城市文化品牌,吸引了游客,聚集了人氣,不僅促進了三亞旅游產業的轉型增效,也大大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三亞已開工建設的文化產業項目16個,包括南山創意新城、動漫產業基地等,涉及旅游演藝、影視拍攝、動漫設計、民族歷史文化等七大類文化業態。

 

3)調整產業結構,助推經濟提速

產業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的發展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基礎。三亞緊緊圍繞優勢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速度。目前三亞市的初步構想是:全面提升旅游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全力推進海洋產業,鞏固提高高效農業,圍繞旅游資源千方百計發展加工業,適度發展房地產業。

在房地產方面,三亞結合旅游業的休閑度假物業等行業特點,正致力于開發具有更高品位、體現休閑度假產品,以滿足高消費客戶休閑度假、投資保值的需要。同時,積極開展主要客源地促銷活動,落實房地產優惠政策、鼓勵多種住房進入市場、簡化交易程序,搞活住房二級市場。

在發展現代服務業方面,三亞支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建設工程,發展農村連鎖經營。同時大力發展金融、會展、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農村服務業、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制定加快發現代服務業扶持政策,強化政策的導向作用。

 

4)保護生態環境,實踐科學發展

三亞以旅游立市,摒棄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大力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始終圍繞著保護環境、有利環境、改善環境而進行,生態旅游、旅游地產、生態觀光農業、綠色海洋產業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在三亞逐漸興旺,成為三亞經濟的主要支柱。

“環境就是效益”,三亞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最大優勢,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都始終圍繞著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而進行,一切不利于環境保護的因素都要被消除。據了解,輝煌了31年的海南華盛天涯水泥廠是一家每年能為三亞交納近2000萬元稅收的工業企業大戶。但它也極大地威脅著三亞的空氣質量。為此,三亞市政府果斷決策,于2007年拆除了水泥廠。另一方面,為了讓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全市上下根深蒂固,三亞市政府還提出,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嚴格遵循不上污染環境項目、不上破壞資源項目、不搞低水平無序開發的“三不原則”,決不做一件有損三亞環境的事。

 

5)改善民生基礎,促進社會和諧

在教育方面,三亞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三亞學院、瓊州大學三亞校區等項目建設,不斷提高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醫療衛生方面,三亞正積極支持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完善城市社區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同時,不斷完善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加快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

文化體育方面,三亞正積極進行市體育中心、市綜合體育運動場建設,推進崖城國家歷史名鎮重要文化遺址、歷史文化街區等文化項目的保護改造,啟動群眾藝術館、三亞大劇院等一批文化建設項目。

就業方面,三亞重點進行區鎮和社區公共就業服務場所配置網絡建設,力爭實現就業服務網絡化;幫助退役士兵、困難群眾和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問題,鼓勵高校畢業生和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努力通過政策扶持、貸款援助等方法促進就業。

社會保障方面,三亞突出強調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的參保工作,努力實現應保盡保;全面鋪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積極進行民政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發展慈善事業;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努力解決低收入家庭特別是低保家庭住房問題。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00九年十一月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