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
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
▲城市中的人潮。
科技園區。
建設中的城市。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推進,城市化進程始終以兩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發展。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城市化發展處于什么樣的階段,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是否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明晰這些問題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提升國家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入到加速發展的新時期。但長期實施的城市化方針卻嚴重阻礙了中國城市化向更高層次邁進。
我國當前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背景鏈接
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這必將引起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規整道路;是以抑制農村、農業、農民的經濟利益來支持城市發展,導致不能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非協調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發展的數量和規模,而以生態環境損失為代價的非持續道路;是以生產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產值高,依靠科技拉動經濟增長的非集約道路。
傳統的城市化存在著諸多弊端,中國未來的城市化必須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關于《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
該報告是由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擔任主編,組織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這是繼2009年之后專門研究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第四部年度報告。
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的非同步
投資與消費失衡: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拉動GDP增長的百分點數,尤其2009年,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達到95%以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達到了8.7個百分點;而同期的消費貢獻率只有45.4%,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點數只有4.1%,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40.6%,拉動經濟增長百分點也出現了負值。在我國城市化發展中,一直存在著高投資、高出口、低消費的發展問題。按照國際慣例,發展中的轉型國家,投資與消費的比例正常水平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國的投資消費比接近1∶1??梢姡覈M率偏低,投資率偏高。投資與消費比例的失調是我們重建設、輕消費、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如果按照三大產業投資水平來看,第二產業投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長期以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向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傾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始終沒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只有34%。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我國主要以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基礎性服務業以及信息咨詢、科研開發、旅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新興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比重仍不高,發育仍不足。此外,我國服務業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不高,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國外服務業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
城市發展的工業化水平與城市化水平的非均衡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依存和協調推進的。而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屬于滯后型城市化發展模式。2010年我國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3.6%,即1.2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由于沒有城鎮戶口而不能享有城鎮居民待遇。
另外,我國長期奉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而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吸納的勞動力較少,再加上戶籍制度等人為地限制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向非農產業轉移,所以盡管工業產值增大,工業勞動力卻增加不多。這種畸形的工業化也沒有相應地帶來農民的非農化和城市化,反而使得城市化長期停滯不前。
城市發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的非協調
城鄉差異:從城鄉關系上看,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農村居民內部和城鎮居民內部的個人收入增長都是不平衡的,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遠遠大于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在客觀上推動了收入差別的逐漸拉大,并形成高、中、低各種層次的收入階層。2010年,城鎮家庭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2倍。據統計,我國城鄉居民高低各20%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在21.5倍,而城鄉居民高低各10%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已達55倍。
地區差異:從三大地區看,地區之間的差別比較大,2007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城鎮呈現出了東部地區>全國水平>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特點。這一狀況與我國東高西低、東密西疏的人口分布總態勢和生產力布局較為一致。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50%增加到60%以上。2008年,區域差別還在拉大,最富裕的省級行政區上海的人均GDP是貧窮省份貴州的8.83倍。
從城市化率來看各省份之間的差異。滬、京、津三大直轄市的城市化率處于全國前三名,而甘肅、貴州、西藏的城市化率最低。最高的上海與最低的西藏相差近4倍。
由于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導致了人口的流動,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從事建筑、城市綠化、垃圾清運、餐飲等臟、亂、差的工作。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北京市2011年職工平均工資為4672元,農民工收入偏低、工作環境差,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公平的待遇。
城市發展的規模擴張與生態環境的非匹配
工業三廢:我國工業廢氣從1997年的113378億標立方米,上升到2010年的519168億標立方米,年均排放258535.7億標立方米。工業廢水有所波動,范圍在188億~ 250億噸之間,變化范圍不大,平均每年排放219.1億噸。工業廢棄固體逐年上升,由1990年的57797萬噸,上升到2010年的240944萬噸,平均每年排放106592.4萬噸。
空氣污染:2007年空氣質量達到和超過二級標準的城市數量比重達到60.5%,但是我國城市空氣污染依然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發布的空氣質量準則的相關標準,中國城市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質二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等普遍超標,城市空氣質量長期處于不健康狀態。在全球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十大城市中,中國占了其中的8個。
水污染:城市人口迅猛增長,城市的工廠以國營和私營形式紛紛登場,很少或完全不顧環境問題的現象確實存在。特別是一些私營小工廠(如紙廠等)只顧自己眼前利益,不顧國家長遠利益,根本不關心環境問題。污水到處排放,結果既污染了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威脅著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全國每年廢污水大部分是城市所排放。這些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流入江、河、湖、海,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水資源嚴重被破壞。
固體污染: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主要是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工業粉塵和農糞,特別是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未經處理,到處堆放。固體廢棄物中的元素含量遠遠高于土壤背景值,這說明工業垃圾及其他廢棄物毒性很大,其危害極大。據有關部門統計,工業垃圾量約為城市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3/4。工業垃圾綜合利用率低,生活垃圾不能得到無害處理。露天堆放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個城市廢渣堆存量在1000 萬噸以上,可溶物質分解,有害成分向大氣、水體、土壤中侵入,造成二次污染。最終導致人畜疾病的傳染,同時影響市容美觀,矛盾突發。
2011年我國的城市化率達到了51.3%。城市制造業的規模趨于穩定,第三產業逐步成為主導地位,城市的產業結構、用地結構和空間結構都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中國城市化新里程的發展戰略
城市之間: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
大城市戰略。中國人口問題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要求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相應發展來加以緩解。我們必須積極培育大城市在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輻射效應,使之通過生產網絡、市場營銷網絡、信息網絡帶動周邊城市和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造就出像紐約、東京式的國際化大都市,造就出更多像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現代化城市群,以提高中國經濟整體實力和效益。只有以這些城市群為依托,我們才能取得對外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對內擴大內需,增強規模效益和提高就業、消費能力的成效。
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中小城市在中國的城鎮體系中處于中間環節,起到了聯系大城市和小城鎮的作用。中小城市點多面廣,承上啟下,聯系廣泛,規模適中,具有大城市的優點,城市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具有一定規模;在住房、交通等方面不像大城市那么緊張,生產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礎又比小城鎮優越。因此,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對緩解大城市人口和承載力壓力及促進小城鎮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城市處于城市規模結構金字塔的中部,上聯大城市,下聯小城鎮,人口、經濟、空間三者之間的矛盾比較少,是縣域及縣域以上的區域中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鎮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小城市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流向地;中小城市是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鑒于中國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經濟能力比較低的現實,小城鎮接近農村,便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及門檻低等多種優勢,小城鎮在我國城市體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紐帶作用和基礎作用。
城鄉之間:統籌城鄉一體化戰略
依靠科技和制度創新繁榮農村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進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今后需要繼續加強農業科技研究,通過引進良種,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等措施促進農業豐收,提高農民收入。與此同時,還需要健全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積極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龍頭工商企業與農戶合作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要繁榮農村經濟,首先需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時,需要探索發展新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
穩步推進城市化。我國農民人均占有資源太少是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根本原因。由于農戶經營規模太小,糧食和許多大宗農產品,如棉花、油料等生產費用高,使得我國大多數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純收益率太低。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要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穩步推進城市化,減少農民數量,增加農民人均占有資源量,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進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條件是,改變我國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創造條件。農民向城鎮轉移主要靠市場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特別需要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央政府應該逐步增加對于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的轉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積極探索農村醫療和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問題,為今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創造條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通過不斷完善稅收制度,強化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征管,逐步增加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對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當務之急應該從體制上解決城鄉居民機會不均等和勞動力市場的地區分割問題。我國需要創造條件盡快取消對農村居民的各種非國民待遇的政策規定,取消現存的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使得農民有與城鎮居民均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和法律環境。
城市內部:產業結構升級
現代農業。主要包括:①綠色農業;②物理農業;③休閑農業;④工廠化農業;⑤特色農業?,F代農業還包括觀光農業、立體農業和訂單農業等。
新型工業。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新的物質技術基礎,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②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③新的工業化戰略,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它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態,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它有別于傳統服務業,主要實現以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及居民社區服務業等為代表。
順應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趨勢,實施創新城市戰略
城市觀念創新。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宜居城市。其次,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第三,堅持與時俱進,建設智慧城市。
城市制度創新。首先,實現城市戶籍制度創新。第二,實現城市土地制度創新。
城市科技創新。首先,創新城市科技體系。其次,科學預見未來城市科技的運用。
城市管理創新。首先,加強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第二,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第三,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增強社會誠信,以及加強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
城市文化創新。首先,在城市建設上需要從千城一面到個性多樣。其次,在城市社會發展中需要具有文化多元性。第三,在城市經濟發展中需要創新城市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