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礪 建設具有四川特色城鎮化發展格局
時間:2012-10-31 10:57:33
來源: 搜狐
讓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讓城鄉建設得更加美好,是我省城鄉建設工作者10年來堅持不懈的追求。近年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兩化”互動和“三化”聯動,注重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產業支撐、城鎮質量和可持續發展,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著力構建“一核、四群、五帶”的城鎮化戰略格局,著力完善以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依托、大中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現代城鎮體系,著力增強城鎮集聚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加快區域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全面提升我省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具有四川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正隨著十八大召開的隆隆號角,逐步構建形成。
四川城鎮化步入快速和良性發展新階段
十年來,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積極實施加快城鎮化發展戰略,推動了我省城鎮化步入快速和良性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省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城鎮化實現追趕式發展和歷史性突破,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我省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發展時期,面臨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規劃建設成渝經濟區等重大機遇,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具有很多有利的發展條件和外部環境。新型城鎮化是推動區域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其內涵更加注重城鎮發展動力,強調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共進,城鎮與產業聯動發展方式來推進城鎮化;更加注重區域協調,強調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等級結構的科學合理,以城鎮群為主體形態,與區域產業布局和重大基礎設施相協調,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強調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覆蓋、生產生活文明向農村輻射,消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障礙,城鎮與新村一體化發展;更加注重城鎮質量,強調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我省在新形勢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增強內需動力、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進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客觀要求,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必然選擇,對于加快四川現代化進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構建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要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緊密結合四川省情,科學謀劃新時期城鎮化發展思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省城鎮化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加強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強化產業支撐和城鎮質量,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以及與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道路,構建“一核、四群、五帶”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完善以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依托、大中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現代城鎮體系,增強城鎮集聚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全面提升我省城鎮化發展水平。今后五年,我省將在以下五個方面實現新跨越:
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鎮化率要達到48%以上,到2017年城鎮化總體水平超過50%,實現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結構性轉變,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4000平方公里左右,城鎮經濟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得到顯著提升。
省域城鎮體系更加完善。構建起以成都市為核心,四大城鎮群為主體形態,20個區域中心城市為依托,300個左右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骨干,1500個左右小城鎮為基礎,布局合理、層級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天府新區建設快速起步、重點突破,成都市和其他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
城鎮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大幅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居民住房條件有較大改善。城鎮特色日益突出,生態和文化建設取得有效進展,人居和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兩化”互動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鎮體系布局與生產力布局相協調,城市新區與產業園區一體發展,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的格局基本形成。產業對城鎮化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城鎮對產業的引導和承載能力明顯提高。各類產業園區納入城鎮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兩化”互動發展的示范區。
統籌城鄉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建立更為寬松的城鎮戶籍制度,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體系更加完善,創新城鄉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有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
分享到6.45K
科學推進四川新型城鎮化進程
堅持規劃先行,引領城鎮化健康發展。第一,加強城鎮化發展相關規劃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發展規劃和新農村發展規劃等相互銜接,按照“兩化”互動和“三化聯動”發展的思路,統籌協調好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和重大基礎設施布局的關系。積極探索覆蓋市、縣全域的總體規劃編制,將市域城鎮體系和縣域村鎮體系統一納入市縣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城市、鎮和鄉村協調發展。第二,發揮城鄉規劃對城鎮化發展空間布局的引領作用。重新審視修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加快“四大城鎮群”規劃編制,科學合理制定全省城鎮化發展戰略;規范有序開展區域中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縣城和規劃人口5萬人以上的城鎮都要按城市標準進行規劃建設,提高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覆蓋率,為城鎮化建設項目實施提供法定規劃依據。
堅持區域協調,優化省域城鎮發展格局。要適應國家建設成渝經濟區、形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需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與生產力布局相匹配,構建立足四川、面向西部的城鎮體系,形成“一核、四群、五帶”城鎮空間發展格局,引導人口和產業向適宜地區聚集。要做大做強成都發展核心,成為帶動全省、輻射西部,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大都市和國家級區域中心城市。要發展壯大四大城鎮群,依托交通干線與江河流域,結合全省生產力布局,培育成德綿廣(元)、成眉樂宜瀘、成資內自、成遂南廣(安)達與成雅西攀等五條各具特色的城鎮發展帶,形成引導全省產業發展和城鎮合理布局的重要城鎮發展軸,促進省內城鎮群之間要素自由流動、產業合理布局和區域城鎮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以大帶小,構建科學合理城鎮體系。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第一,要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將成都市建成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生態田園城市,成為國家中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特大區域中心城市;積極將人口規模大、經濟基礎強、區位優勢明顯的區域中心城市培育成為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將一批地級市和發展較好的縣級市培育成為50-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增強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應結合本地實際,采用規劃建設組合城市的模式,將地域相鄰或相近城鎮按照一體化發展原則統一規劃,加快發展成為輻射帶動力強的大城市。第二,要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重點鎮。把一批經濟基礎較好、人口基數較大、環境承載力較強的縣城培育成產業支撐強、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人居環境良好的中小城市,輻射帶動縣域經濟發展;集約發展小城鎮,實施重點中心鎮建設示范工程,支持有條件的中心鎮加快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旅游鎮、工業鎮和商貿鎮,走一條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發展道路。第三,要加強城鄉統籌,推動以城帶鄉。統籌城市規劃區內中心城區和農村新型社區規劃建設,推進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覆蓋,構建城鄉良性互動發展新形態。依托小城鎮加快新村和新村綜合體建設,搞好鎮鄉成片推進新村建設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地提高平原、丘區、山區村民聚居度。
堅持產城互動,拓展城鎮新的發展空間。按照“兩化”互動發展的要求,統籌城鎮新區建設和產業園區發展,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將各類園區納入城鎮總體規劃統一布局??茖W規劃建設一批城市新區、產業新城,有序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推進產城一體化發展,完善城市新區的就業與生活居住、公共服務等功能配套,形成產業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現代復合型新城區,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規劃建設天府新區是我省一項歷史性工程,也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納入了國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和《成渝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要集中力量抓好天府新區規劃建設,加快建設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形成內陸開放門戶、高技術產業基地、高端制造業基地,西部高端服務業中心、國家自主創新中心的“一門戶、兩基地、兩中心”新區核心功能,再造一個產業成都,實現現代產業、現代生活、現代都市三位一體協調發展,成為帶動全省、輻射西部發展的引擎。
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以人為本、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保障有力的要求,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城鎮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以及綜合防災等基礎設施水平,加快完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有序推進舊城區有機更新,大力實施棚戶區、廢舊廠區更新改造,加大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大力發展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集多種都市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增強城鎮的市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平臺,通過政府投資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城鄉建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堅持節約集約發展,加強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工作,大力發展產業園區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建設低碳生態城鎮。加強和改善城鎮管理,完善社區基本服務體系,推進數字化城鎮建設,提高城鎮運行管理效率。
堅持突出特色,提升城鎮整體品位。要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堅持“宜居、宜業、宜商”的取向,大力實施生態優先的城市發展戰略,將生態環境視為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支撐城市發展的生態本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抓好重點生態項目建設,使生態建設成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價值,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大力開展“園林城市”、“人居環境范例獎”等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奠定基礎。要保護歷史文化,塑造城鎮風貌和景觀特色。切實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鎮)、名村保護,編制實施歷史文化名城(鎮)名村保護規劃,加大歷史街區與文物古跡保護力度,使歷史文化在城鄉建設中得到傳承和弘揚;處理好城鎮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鎮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樹立名城(鎮)名村品牌形象;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注重城市文化研究,積極開展城鎮風貌與景觀塑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努力提高城鎮建設品位和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