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耍不過重慶城——直轄前的“重慶城”,多半是指渝中半島。
進城去——少數“老重慶”,至今仍習慣性地把到解放碑地段稱之為“進城”。
渝中區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使其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具有更大的挑戰性。當然,也潛藏著更多的發展機遇。
以城興業,以業興城,構建轉型期中的“重慶坐標”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有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27%,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6.9億。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有個簡潔直觀的公式:老城區+工業新區+農村新社區=中國的城鎮化。
“作為全市唯一沒有規模工業,沒有鄉鎮及農村社區的渝中區,如何推進新型城市化?換句話說,建設什么樣的渝中半島?這是我們必須首先解決的重大課題。”渝中區區委書記劉強說。
為此,渝中區委、區政府以當期可承受、未來可持續為基點,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高點定位、多點支撐、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思路,在強力推進傳統商業提檔升級的同時,著力打造金融、旅游、總部經濟、電子商務、智能化管理等高端產業。“圍繞高端產業這一定位,我們隨即打出了一套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等組合拳,從而保證了城市化建設快速、有序的推進。”劉強說。
據初步統計,近五年來,渝中區累計拆除危舊房500萬平方米,開工621萬平方米,竣工470萬平方米商務商住樓,對27條主干道、38個老舊小區進行環境綜合整治;舊城拆遷后,45%的面積用于綠化,每平方公里一個公園、每500米一處休閑綠地……渝中半島的“重慶坐標”已從規劃變成了可品可鑒的事實。
板塊發展,持續有力,書寫變革中的“渝中地理”
10月26日,意大利知名品牌GUCCI中國西南地區旗艦店在解放碑營業,全店面積800平方米。它的對面,法國知名品牌LV西南旗艦店去年9月9日已開門迎客,面積也是800平方米。
相同營業面積,在同一個商圈“廝殺”,這對LV和GUCCI來說都是第一次。去年,GUCCI計劃落戶解放碑時,曾向解放碑CBD管委會提出:營業面積要和LV一樣大。LV中國區總裁施安德去年則表示,公司對重慶市場考察了13年,來了就要干得漂亮。
“扎營”解放碑商圈的何止是LV和GUCCI!
現在,匯聚于此的國際品牌有148個,世界500強企業53家、總部及重點企業101家,金融機構數量在重慶占比超九成。
怎樣建設渝中區,破解產業興城的現代化城市密碼?該區的回答是:更加注重產業布局調整,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更加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概括表達就是形成“一大極核三大片區”、“多片開發、多點開花的發展新格局”。
在解放碑CBD核心區,三大功能性項目——重慶金融街、步行街擴容改造、國泰廣場建設正全面提速,今年底將初具規模。
未來5年,重慶金融街、環球金融中心、重慶保利等20多個高品質樓宇載體將全面投入使用,新增商務商貿樓宇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新增白領就業人群15萬人。
渝中區算了筆賬,如果按照解放碑CBD目前創造的每平方米商務商貿樓宇10000元GDP、3000元稅收計算,未來5年,解放碑商圈將為渝中區貢獻300億元GDP和90億元稅收;
在朝天門片區,100萬平方米的“重慶來福士”已奠基開工,朝天門將揚帆起航、迎來嶄新時代。依托這一項目,渝中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西南地區運營管理中心和長江上游總部基地;
在化龍橋片區,360萬平方米涉外商務區已現雛形,其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壯大,國際領先的涉外商務區將在這里出現;
在大坪片區,這里是未來5年渝中開發新熱點和發展新亮點。按計劃,渝中區將投入700億元資金,在此形成集國際交流、時尚消費、現代辦公、高端居住于一體的主城新核心。
與眾不同的發展路徑和城市形態,使渝中半島成為超凡脫俗的“世紀帥哥”,清新靚麗的“重慶寶貝”。
將歷史文脈注入現代氣息,提升宜居渝中的“解放碑效應”
一切發展為了人,一切發展要依靠人,這是以人為本的兩重含義。如果說過去的解放碑是以其歷史的豐碑令人神往而趨之若鶩的話,那么,現今的“解放碑效應”則是要以其環境、生態、繁華來聚集人氣,使其宜居宜業宜游。
65歲的李玉惠在儲奇門住了20多年。今年9月9日,發生了一件讓她格外驚喜的事情。
這天,渝中區下半城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出爐。根據這個規劃,對渝中區下半城的改造即將啟動,改造范圍涵蓋十八梯、巴縣衙門、湖廣會館三大片區,重點項目則涉及到南宋遺址片區保護利用規劃、凱旋路總體規劃設計等。
“單從種類上說,就有府衙文化、會館文化、移民文化、碼頭文化、陪都文化等多種形態。”渝中區相關負責人說,盡管下半城擁有諸多“文化光環”,但在城市高速發展時期,該片區發展明顯滯后,形成了與上半城CBD商圈不協調的強烈對比。
此次改造,總面積達到了48.27公頃。這就意味著,從中興路出發,經較場口、新華路沿線、打銅街、東水門、湖廣會館外圍地區,再由太平門、郵局巷、順城街、解放西路,最后與中興路形成合圍,涉及到了望龍門、儲奇門、南紀門等老街道。
李玉惠說:“下半城是重慶母城文化很有代表性的地段,改造之后,獨具特色的山地特色歷史傳統景觀會越來越漂亮,這些地方會更具文化魅力,我住在這里也會更舒服哦。”
如今,這樣的計劃和改造并非僅僅發生在渝中區的下半城。
在上清寺至紅巖村沿線,記載著重慶抗戰時期的風云歷史,是重慶作為“英雄之城”的有力見證,渝中區將對這一區域采取整體打造方式,使之成為重慶“抗戰文化遺址長廊”。
渝中區房管局負責人認為,發生在渝中區這場“城市手術”的精髓,并不是簡單推倒重來,而是將歷史文脈注入現代氣息,讓渝中區的宜居之城變得不可復制。“我們要把老舊社區整治作為活化歷史、展示人文的載體工程、亮點工程,在整治中從歷史上尋根,培育自然環境與人文感召相融合、相輝映的城市生態和環境”。
抓大放小,小巷變美,創建社區管理中的主城特色
10月26日上午,當記者來到渝中區建設路社區居民自主物業管理委員會時,陳紅秀主任正好完成上午的社區巡查。
現在,她和辦公室的同事,每天都會安排兩次、共4個小時的社區巡查。她們的任務是檢查社區清潔衛生,記錄住戶提出的物業問題,然后集中處理。同時,還會了解生活困難的居民是否需要幫助。
劉西云住在渝中區建設路小區57號。他是這里的老住戶,今年已經80多歲,在這個小區住了20多年。現在,他養成了一個習慣——
遇到生活上的困難不是先打電話給兒女,而是到社區居民自主物業管理委員會找“陳紅秀們”。現在,無論是水管漏水,還是墻壁受潮裂縫,又或是家門鑰匙遺失,他都會到這里來求助。
他說:“過去,社區的清潔衛生很少有人打掃,老人們遇到點難事兒也找不到人幫忙,現在有他們就方便多了。”
其實,建立社區居民自主物業管理委員會是渝中區在小區居民自治管理上的一次探索。近年來,渝中區在居民自治管理上已形成了三種不同的形式——
居民自治小組管理。它通過居民會議推薦居民代表,組成自治小組,解決水電費收取、干預亂堆亂放、阻止亂搭亂建等問題。這一形式已在陜西路社區、朝東路等小區實行。
物管部形式。由社區居委會組建物管部,招聘專職物業管理員、維修工、保潔員、保安員,負責社區設備維護、公共設施監管、清潔衛生打掃、消防安全保障等事務。
居民自治小組和物管混合形式。由居民代表組成監管小組,主要在樓院相連、居民較多的小區。
2011年9月,渝中區開始推行城市管理“區域網格化、管理網絡化、標準規范化、工作精細化”工程,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實現城市管理事項辦理流程制度化和標準化,建立科學量化考核體系。
目前,渝中區劃分出了416個網格,作為城市管理基本管理單元,在網格中確定聯系區領導、有關街道、部門負責人,并配備專業城管監督員、城管執法、環衛保潔、綠化管護、設施維護等各類城市管理力量,明確了網格人員的具體職責和任務。
渝中區還利用區市政投訴電話63837110、12319城市管理服務熱線等,每天24小時收集、受理各類群眾投訴。有效推動了城管問題、民生問題的解決,成為常態化城市管理的重要載體,搭建起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
“渝中區的城市化,必須克服‘死城’、‘睡城’的弊端。”劉強說,“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伊麗莎白女士曾提出‘新都市主義核心理念’,其要義是,使居民最大限度、最便捷地享受自然環境的豐富變化;使城市生活環境與產業環境有機融合,創造嶄新文化形態。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也期待著大家的努力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