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各種層次有關社會管理的討論中,大家最為擔心的無外乎當強調社會管理的時候,容易把社會管死,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這就提出了如何使我們的社會有序與活力兼具的問題。
從理論上說,有序與活力兼具的問題實際是社會管理當中個人和社會,或者說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社會秩序與個人活力的關系問題。社會有序就是指社會有序地運行,它是通過求治去亂的過程而達到的。“治亂”既包括物質硬件方面的因素,也包括精神軟件方面的因素。社會有活力是指各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得到滿足,在這樣的基礎上,各成員之間能相互促進、良性互動,使社會有序起來。使社會有序與活力兼具,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最根本的是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配置,也就是要求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配置是符合公平正義的。這種公平正義在客觀上體現為社會結構的合理性,制度安排的公平性;在主觀上體現為社會成員的感受,也就是他們的公平感、認同感。
但是,在我們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的時候,如何解決社會有序與活力兼具的問題呢?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譬如說我們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全球人類困境的挑戰,一是本土社會轉型的挑戰,筆者認為,可以初步概括為三個方面:
第一,處理好“六個結合”的關系,實現科學管理。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必須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就是要使我們的社會管理更加實事求是,更加符合社會管理的規律性,更加體現以人為本,使其轉化為有可操作性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且落實為可行性的社會政策,從而保證我國社會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社會成員。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要注意“六個結合”,即要將治標管理和治本管理相結合,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社區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第二,處理好利益多元化格局關系,實現統籌兼顧。我們通過一些社會調查,體會到發展起來的問題并不比沒有發展起來的問題少,富裕起來的問題并不比貧困引發的問題少。現在發展起來的問題、富裕起來的問題已經逐漸凸顯,這表現為利益多元化格局,在這個格局中,各種利益沖突尖銳。例如,有關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村一個區可分紅的資金有20億元,已經有分紅權的那部分人要極力防止沒有分紅權的人進來,沒有分紅權的人要想各種辦法進去,如此便會出現社會秩序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外嫁女”問題(原來嫁出去了,現在要進來)。有些人因為沒有了農村戶口,結果也沒有分紅權,因此造成那個地方農村戶口很值錢。類似問題就是富起來后多元利益格局引起的秩序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怎么實現統籌兼顧,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
第三,處理好客觀發展與主觀感受的關系,實現“有感發展”。經濟連續多年強勁增長,但如果這種增長與不少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系不是那么直接和明顯,經濟增長成果共享的氛圍和現實沒有進一步形成,就會影響到居民的安居樂業,造成民眾生活幸福感不強,似乎覺得經濟增長與自己無關。這種情況屬于“無感增長”。
從收入方面看,勞動報酬占我國GDP的比例為37.2%,這與發達國家60%以上的差距很大,與我國1985年相比也下降了近20%,這一情況已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在“十二五”規劃的主要指標當中明確了經濟年均7%的增長速度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要在7%以上的奮斗目標,使GDP增長與居民收入增長同步。這個意義非常深遠,但要做到還有很大的難度。
同時筆者也感到,現在各地的實踐,如適度普惠的福利制度的構建,就是要讓全民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增加民眾的幸福感,特別是要讓老弱病殘等社會群體,也能享受到經濟的發展成果,促使老百姓從認為與自己關系不大的“無感增長”向與自己直接相關的“有感增長”轉變。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文發表于《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