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之變 玉溪的發展之路
時間:2012-10-25 09:59:56
來源: 搜狐
2003年,玉溪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實施“生態立市”戰略,開始實現從生態保護到生態發展的觀念跨越。將生態作為玉溪經濟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追求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包容性增長成為玉溪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選擇。
“認識你自己”的終極,是自從蘇格拉底提出命題以來人類對于生命意義的追問,從未停止過。這是一種個體對自身的靈魂拷問,也是人類整體對于生存與發展終極意義的嚴肅思索。
玉溪是一個奇跡之地。三湖畔李家山的青銅文明才掀開一角,牛虎銅案就震驚了世界;帽天山的云南蟲化石剛一露面,5.3億年前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奇跡便讓全世界目瞪口呆。佇立在這樣一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關于發展終極意義的思索更加意味深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煙廠在玉溪異軍突起并迅速成長為亞洲超一流企業,紅塔山作為一個承載了眾多象征意義的符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一個令人炫目的創富奇跡。
當紅塔山享譽世界,大營街成為云南第一村,玉溪市以較少人口而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甚至西部前列的時候,“玉溪號”財富列車通向未來的道路似乎已呈一馬平川之勢。
然而,世紀交替之際,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乏力、環境污染加劇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開始困擾著玉溪。盡管上述現象在當時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并非玉溪獨有,然而,2002年,當撫仙湖局部藍藻暴發,水質下降到II類,星云湖、杞麓湖水質下降到劣類,玉溪人民引以為榮的滇中明珠驟然響起生態警報時,生態惡化開始成為玉溪經濟社會發展不能承受之重。
要發展還是要環境?要效益還是要生態?要增長還是要幸福?一連串巨大的問號,如哈姆雷特的生死抉擇一般沉重,拷問著每一個玉溪人。
本世紀初,以資源型和重化工產業為主的全球新一輪增長周期來臨,當全省各州市紛紛抓住機遇,全面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時候,2003年,玉溪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實施“生態立市”戰略,開始實現從生態保護到生態發展的觀念跨越。將生態作為玉溪經濟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追求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包容性增長成為玉溪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選擇。
一次直面陣痛的轉型
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和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后,如今,玉溪不僅成功地保住了撫仙湖的I類水質,保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發展方式轉變也初見成效
從某種意義上說,撫仙湖治理保護的歷史首先是玉溪市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
“實際上,生態才是玉溪對全省人民最大的貢獻點,比起每年幾百億的財政收入,良好的生態環境對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更大、價值更高、意義更深遠。”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玉溪市委書記孔祥庚仍在繼續向全市干部群眾灌輸這樣的意識,“玉溪市三湖蓄水量占全省高原湖泊的68%,撫仙湖占全國地表I類以上優質湖泊水資源的50%以上,生態保護是最大的任務,玉溪市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潛力也是生態。”
孔祥庚的信念,來自于撫仙湖的I類水質,更來自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2002年,當撫仙湖部分水域藍藻暴發、水質下降的時候,某國的一家研究機構頗有些幸災樂禍。這家機構甚至還預言,3年之內撫仙湖水質必然惡化為第二個滇池。
這樣的預言盡管有點危言聳聽,然而撫仙湖作為滇中500平方公里的生態屏障,可謂滇中之肺,如果水質受到污染,滇中地區空氣質量也將變壞。與此同時,作為珠江源頭第一大湖,撫仙湖水質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沿湖各縣和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還將直接影響整個珠江水系的生態安全及泛珠三角地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