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俞正聲在12月21日至22日舉行的上海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一年來上海房價、地價上漲過快,均處于歷史高位,潛在風險加大。
這是上海首次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昨日,俞正聲在這次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發布。俞正聲強調,要以規劃為引導,穩定市場預期,避免房價過快上漲,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安居的需要。
改變“土地財政”
俞正聲指出,雖然今年財政增長超出了原來的預期,但收入結構仍不合理,財政收入增長較多地依賴于房地產業。
此前中原地產的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1月1日至12月22日,土地出讓金收入前五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廣州,總金額是2007年的2倍。五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土地收入超過900億元。
俞正聲強調,必須采取堅決措施,保障民生需求;必須研究制度性舉措,克服對土地收入的偏好。
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不久前警告:“土地財政”的實質是購房者通過銀行將錢“借”給了政府,政府拿錢去搞基建,在這種模式中,政府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土地,開發商頂著政策變化的風險參加一場豪賭,購房者則背上沉重負擔。
俞正聲表示,過高的房價、地價不僅不利于民生,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平穩增長也都有極大的危害。
由于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接近極限,傳統工業外延式發展已十分困難,通過技術改造實現質量、品種和效益的提升艱難而緊迫,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短期內還難以顯現,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力度需要加大。
“住宅是民生之重”
俞正聲強調,民生始終是我們高度關注的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對于市民普遍關心的就業、公交、養老等民生問題,都要著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是上海群眾,特別是年輕人最為關注的大事。推進住房體制改革和住房建設,既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也要關注民生的需求。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回應各方面的愿望,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職責。
俞正聲表示,房地產業是重要的支柱產業,應使其健康平穩發展,但也要看到,住宅是民生之重,發展房地產業必須與解決好居民的住宅需求相結合。在工作舉措上,要積極采取多種辦法,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至少開工2000萬平米住宅
俞正聲指出,保證每年有足夠的住宅土地供應量和開工面積,這是保持上海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的一個關鍵性舉措。明年要保證至少2000萬平方米的住宅開工面積,抓好規劃落地,抓好開工建設,要作為重大措施加以落實。
事實上,上海近幾年住宅的供應缺口一定程度上由于前兩年的開工不足導致。上海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上海樓市開發量的歷史峰值出現在2004-2005年,這兩年的新開工住宅面積分別達到2669萬平方米和2486萬平方米。隨后逐年下滑,2007年和2008年的新開工住宅面積分別只有1634萬平方米和1762萬平方米。這也直接導致了今年大部分時間里,住宅市場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市民基本住房保障問題依然被當成重中之重,加大商品房建設的同時,各類保障性住房開工量將達到全年總量的6成以上。
俞正聲表示,明年要增加各類保障性和租賃住房供應量,增加經濟適用住房、配套商品房、單位租賃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的開工面積,爭取開工面積占到全市住宅年度開工面積的60%以上。
俞正聲要求,要加大舊區特別是危房改造的力度,這是促進經濟增長與解決民生需求相結合的措施,為大部分群眾所企盼和歡迎。要明確明年和“十二五”的目標,運用新的改造機制,注意處理協調好各方利益,積極穩妥地推進舊區改造。
“形成住房建設發展綱要”
在房地產市場調整措施中,俞正聲表示,要適當控制需求。對境外人士購房要嚴格執行原有規定,對投資性住房要按照中央政策嚴格予以控制,必要時輔以適當的財稅政策。
俞正聲強調,要大力整頓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切實加大對違法違規、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囤積房源、哄抬房價等行為的查處力度。
昨天,上海正式下發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五部門《關于本市貫徹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稅收信貸政策調整、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加強市場監管四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地價、房價過快上漲。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將上海去年年底出臺的一系列財稅優惠政策取消,以防止樓市的投機化傾向。
俞正聲強調:“我們要切實解決好群眾的住房問題。要在此基礎上,形成本市住房建設發展綱要,對未來住房建設明晰方向、明晰性質、明晰目標、明晰政策,廣泛征求意見,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識,并作為我們‘十二五’住房建設的方向;要以規劃為引導,穩定市場預期,避免房價過快上漲,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安居的需要。”
上海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五個必須”
一是必須在發展中實現轉變。比如,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就要著力在金融、航運、貿易及生產性服務中尋找新突破,不斷拓展服務業新領域新空間,提升服務業輻射功能,發展高端型、總部型、離岸型的服務業,發展服務外包和文化產業,以及為人民生活服務的新領域新空間。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就要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尋求信息產業的新發展,占領新能源、新材料的新高地,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捕獲新機遇,加快產業化進程,不斷形成新的增量。加快推進郊區城鎮化,就要著力推進一批新城和新市鎮建設,緊密結合軌道交通網絡、大型住宅區和試點城鎮建設,疏解中心城區過于密集的人口和功能,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城市發展的新空間。
二是必須在擴大開放中實現轉變。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發展必須放到經濟全球化和全國發展大局的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必須在擴大開放、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實現上海經濟轉型升級。要充分利用明年舉辦世博會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努力使世博會成為推進上海發展轉型的契機。要下決心調整外貿發展方式,逐步擴大高新技術產品、裝備制造產品和服務貿易的比重,大力發展離岸貿易,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使上海成為中國最佳國際貿易交易地。
三是必須在發揮優勢中實現轉變。上海優勢有很多,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智力密集,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多、各種教育資源豐富,有利于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氛圍。二是開放度高,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窗口,與長三角和長江沿岸城市聯系密切,具有廣闊的腹地,有利于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三是商務環境好,商業發達、交通便捷、信息暢通,特別是上海長期以來形成了良好的商業習慣、商業作風,講規矩、守信用、做事精細。四是有“四個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和中央政策強有力的支持。我們一定要把握好、發揮好這些優勢和有利條件,轉化為上海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資源、政策和環境,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上海自身優勢和特色的發展道路。
四是必須在人民生活的逐漸改善中實現轉變。人民生活的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住房、醫療、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恰恰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方式的重任。我們應該更好地發現、重視這些需求,不僅僅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應看到它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是檢驗轉變發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標準,把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經濟發展的成果、發展方式轉變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同時,要妥善解決因生產布局調整、落后產能淘汰、舊區改造和建設中涉及城鄉群眾利益問題,關注新形勢下出現的外來人口和本地人口的“二元結構”問題,切實做好就業、安居和保障工作,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水平。
五是必須在改革創新中實現轉變。轉變發展方式必須以創新體制機制作為保障,轉變發展方式成效不明顯往往與改革不到位有關。要切實淡化“唯GDP”的目標導向,建立新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真正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要確定一些可以衡量發展方式轉變深度和廣度的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