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老生常談,但不斷發展的現實又使這一話題常談常新。今天談論這個話題,當然與“環保”、“低碳”、“可持續”等成為媒體上的高頻詞有關,但更基于對我國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新動態的思考:我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否已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就要說到所謂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源于“庫茲涅茨曲線”,后者是由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的,說的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呈先加大后減小的倒U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格羅斯曼和克魯格等經濟學家把庫茲涅茨曲線的思想應用到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當中,于1995年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根據這一假說,一方面,經濟增長意味著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既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又帶來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對環境質量產生負的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通過清潔能源以及新技術的使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等,對環境質量產生正的技術進步效應和結構效應。一般說來,在大規模工業化階段,規模效應超過技術效應和結構效應,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不斷惡化;在后工業化階段,技術效應和結構效應超過規模效應,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逐步改善。歸結起來,這三類效應共同決定了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倒U形曲線關系: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不難理解。理論上,它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自然進程——從清潔的農業經濟到污染嚴重的工業經濟,再到較為清潔的服務經濟;現實中,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也證明了這一規律。現在的問題是,這一規律是否完全適合于我國?我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是否已經到來?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諸多重要轉變,包括:我國經濟整體發展已從大規模工業化時期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勞動力供求的劉易斯拐點來臨;正在經歷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經濟增長所累積的財力和技術使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成為可能;全民環境意識大大提升……所有這些變化都使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負效應有所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壓力有所減弱。從現實情況看,至少在東部城市,隨著產業升級以及對環境污染的大力控制和治理,空氣污染、水體污染、植被破壞等初步得到控制,或者有所改善。或許,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正在到來。
然而又必須看到,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大國,東中西部發展很不平衡,城市與鄉村發展很不平衡。就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來講,東部很多地區已經完成大規模工業化,進入上中等收入的現代化和服務業大發展時期,而中西部很多地區尚處于工業化過程中甚至工業化前期。這就使大規模資源開發、大規模投資上項目、大規模污染排放仍然難以完全避免。這些地區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明顯高于東部,蓋緣于此。在這一過程中,環境污染等負效應也會不斷顯現。這些地區肯定還處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到來之前。
綜合起來看,就東部地區而言,我國發展正在接近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而就全國情況看,還不能這樣說。因此,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仍然是我國在相當長時期內不得不面對的重大問題,政府和公眾對環境問題決不可有絲毫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