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大型服裝品牌對其在華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我們呼吁中外消費者用自己的表達推動品牌企業承擔環境責任。” 10月8日,“為時尚清污”綠色選擇紡織業第二期調研報告聯合發布,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如是說。
據悉,為了推動品牌企業做出綠色選擇,今年4月9日,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環友科技、南京綠石等5家環保組織在京共同發布了《為時尚清污》調研報告。半年后,第二期調研報告如期出爐。
據馬軍介紹,從今年4月開始,綠色選擇聯盟NGO組織與49家中外服裝品牌展開溝通,詢問其是否了解包括印染整理供應商在內的供應鏈的環境表現。截至10月7日,30家企業與NGO進行了溝通。為了具體了解各個品牌對印染整理供應商的環境管理,NGO組織于9月25日再次致信49家品牌,希望他們就材料供應商管理問題進行說明。截至10月7日,17家企業對此進行了回復。
面對環保組織對其供應鏈違規超標問題提出的質疑,H&M、NIKE、溢達、李維斯、阿迪達斯、沃爾瑪、巴寶莉、GAP 等一批品牌積極跟進,并通過其定期檢索機制,主動識別供應鏈上的污染記錄,還推動200余家紡織和皮革供應商企業對違規問題和后續整改做出了公開說明。其中阿迪達斯、NIKE、李維斯、H&M已經開始將管理向染整供應商延伸。
不過,英國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迪士尼(DISNEY)、J.C.Penny、Polo Ralph Lauren和Tommy Hilfiger等22家品牌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它們或者消極回復,或者不予回復。環保組織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一貫高調承諾環保的英國瑪莎百貨以“A計劃”成為全球紡織業和零售業可持續經營標桿的,這家號稱第一個達成了“零廢棄”和“碳中和”,建立了“搖籃到搖籃”的商業模式的品牌,其疑似染整供應商污染排放,對當地社區和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面對環保組織的質疑,瑪莎百貨一再回避和敷衍。
馬軍說,瑪莎百貨等不愿面對供應鏈污染的品牌企業,可以繼續選擇站在錯誤的一邊,但它需要將這樣的選擇公之于眾,而不是一面用所謂“零廢棄”和“碳中和”等概念去裝點自己的表現,一面任由供應鏈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滾滾排放,給中國的環境和社區造成損害。
馬軍同時呼吁,消費者要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作出選擇。“我們相信瑪莎百貨、迪士尼、J.C.Penny、Polo Ralph Lauren和Tommy Hilfiger的消費者不能接受以毒害環境、傷害社區為代價換取自己的時尚服裝。為了環境和公眾的健康,為了給我們的孩子們保留下一片安全的可居住的土地,我們倡議消費者向瑪莎百貨等品牌作出表達。”
新聞背景——
近年來,大型國際品牌和零售商開始將其訂單從中國轉出的報道不絕于耳。在歐美商場中,貼著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國家制造的牌子的成衣越來越常見。
然而,環保組織在調查中發現,紡織出口份額的下降,主要是集中在成衣加工環節,而在以印染、整理為主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環節,中國仍占據世界最主要地位。由于中國相對其它紡織業加工出口國家具有多重比較優勢,預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仍將是紡織材料加工生產的世界工廠。
僅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看似有得有失,然而從環境和社會角度來看,這樣再分工卻令人擔憂。中國所失去的,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環節,這個環節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而中國所得到的,是資本密集型的染整環節,這個環節難以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
中國當前水和空氣污染已經很嚴重,要緩解這樣一種新的產業分工給中國環境造成更加不利影響,就必須大力控制污染排放。然而,執法不嚴,加之水等資源的價格偏低,導致染整企業普遍缺乏減排動力大量染整企業廢水廢氣排放嚴重,甚至難以做到穩定的環境守法。
紡織業污染減排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中央和地方政府、公眾和紡織工業協會等機構,都在努力加強環境監管,促進紡織企業節能減排。多數紡織品牌和大型零售商也紛紛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續采購政策。然而,大型品牌的供應鏈環境管理,還停留在一級供應商,也就是成衣工廠,而對污染最重的材料供應商的環境表現,則了解有限,有些甚至不清楚這些供應商是誰。可持續紡織所存在這一致命盲點,客觀上為染整企業降低環境標準以贏得訂單提供了向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