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中國城市化愿景
時間:2012-09-28 14:31:58
來源:港股通 作者:經濟學者 易憲容
「十八大」即將召開,新一任領導人也將選出,預期現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將于明年3月正式接任總理,他以往經歷和最近的言論,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政策思路,預計城鎮化、保障房屋建設等可能成為施政重點。李克強早前在出席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上強調,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靠。
新一任政府把經濟工作重心放在城鎮化進程上,思路是正確的,也是與現代文明進程相合拍的。不過,如把城鎮化作為未來經濟發展重心,應該更進一步變為「城市化」。因為「鎮」字與傳統的「鄉鎮企業」的鎮聯繫在一起,沒有讓農民從農村真正走入城市,只有城市化才能把傳統的農村與城市二元經濟結構得以調整及融合,讓農民真正進入城市。
中國為何要城市化?因一個城市在現代社會中是聚焦各種資源、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節省交易費用等最好的方式。比如說,對公共基礎設施的資源投入上,同樣成本下,在城市投入后的效益就比農村投入的,要提高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城市化主要是指農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化過程,反映為城市人口增加、城區的擴展,包括社會及生活方式的城市環境形成等。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到,城市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讓農村居民轉換為城市居民。
如果沒有讓農民真正的成為城市居民,并真正融入城市的社會生活的話,這并非真正的城市化。比如,儘管當前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工作,但他們沒有所需的住房、沒有城市身份、沒有平等就業與教育機會,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工作。
目前中國城鎮化比率看上去超過50%,但按戶籍人口僅約35%,只是「偽城市化」,農民進城只是過客。因此,未來中國城市化的第一愿景,就得真正地全面開放戶籍制度,讓每一個農民及城市居民都有自由遷徙的權利。
當大量農民流向城市,他們面對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安居之所。居住條件的解決既是得以進入城市的生活基點,也是城市化過程中的最大潛在內需。
但是,如何解決他們的基本居住條件?當前市場流行「住房雙軌制」觀念,認為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由政府保障性住房來解決,而住房市場的價格政府不要干預過多,讓市場自由定價。如果這是未來城市化的觀念,將嚴重阻礙城市化的進程。
如果要讓農民真正融入城市,住房潛在需求是非常大的。當前城鎮化比率超過50%,但按戶籍人口計算僅約35%,即有近2億農民工沒有真正成為城市居民。
在高房價下,85%以上城市居民都沒有能力進入市場,這些農民工更是無能為力。還有,未來二、三十年,每年將有1,000多萬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又將有3億人口進入城市,住房需求具有一個無限大量,再加上相應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城市經濟增長才會得心應手,這就是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如果沒有好的住房政策,沒有把住房的宗旨界定為居住,沒有把住房市場界定為消費市場,而只是賺錢工具,巨大的潛在需求將無法釋放出來,故必須對未來中國城市化有清楚界定,以及對當前中國住房市場政策進行重大調整。
總之,如果下一屆政府,把城市作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繁榮的動力,其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城市化過程中的潛在需求要轉化為現實需求,就得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政策,來界定與落實把這些潛在需求釋放出來。在這情況下,中國經濟就能夠持續穩定增長,這就是未來中國城市化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