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市城市化的步步推進,原本在涉農地區村衛生所里工作的鄉村“赤腳醫生”們紛紛遭遇“尷尬”——由于鄉村醫生們沒有在城市地區行醫的資格,因此轉變身份成為市民后,往往就要面臨“下崗”之憂。如何解決這一群體的就業與生活保障問題,并讓他們在新的、適合的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記者在甘井子區采訪中獲悉,該區城市化后,原有的100余位鄉村醫生目前沒有一位“下崗”,而是經過統一考核、考試和培訓后,被全部安置到了新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從事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實現了“再就業”。
甘井子區衛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鄉村醫生們年齡普遍偏大,40歲以上的超過70%,同時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城市化后沒有行醫資格,又普遍缺乏其他職業技能,自己尋找其他崗位實現就業的難度較大——這是該區鄉村醫生們的“短處”。但與此同時,這些鄉村醫生們也有自己的“長處”:許多鄉村醫生多年在基層服務,對身邊居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非常熟悉。如王秀華從事鄉村醫生工作40年,有的居民四世同堂,全家都找她看過病。該負責人表示,正是考慮到鄉村醫生的實際情況,該區決定由衛生局在對鄉村醫生們進行考核和考試后,將他們安置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預防保健等方面的服務。
據介紹,伴隨著甘井子區城市化的進程,安置鄉村醫生工作首先于2005年在南關嶺街道進行試點,目前已經覆蓋全區。該區目前每月給予鄉村醫生600元補助,在我市補助標準最高,下一步該標準還有望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