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天,廣州吹響了新的號角:堅決擺脫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
破解“城市病”,探路新型城市化
廣州市是省內第一個旗幟鮮明地提出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城市。去年底,在廣州市第十次黨代會上,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將未來5年廣州的發展路徑歸納為:一條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社會文明、生態優美、城鄉一體、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
盡管2011年廣州的GDP已經相當于香港的78.1%,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張,人口的膨脹,成長的煩惱擺在了面前。萬慶良認為,要解決這“成長的煩惱”,廣州必須走新型城市發展道路,從拼汗水、拼土地、拼規模,轉向拼知識、拼創新、拼人才,從傳統的路徑,走向創新的發展模式。
從今年2月起至6月底,廣州黨政領導班子兵分16路,深入國內外十余城市考察調研,為廣州走新型城市化發展“探路”。
探索新型城市化,廣州各區縣正“八仙過海”:對于越秀區這樣的市中心老城區來說,新型城市化更多的是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轉型升級”;海珠區走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探索之一就是保護建設好萬畝果園;番禺區則把廣州的南部商圈建起來,改變廣州人的鐘擺生活;花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最突出的任務就是要加快推進城市副中心和“美麗鄉村”的建設……
建“智庫”,謀劃新型城市化建設
廣州如何邁步新型城市化發展?6月17日,被視作廣州今后科學發展重要“智庫”和“外腦”的廣州市新型城市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京滬穗地區共34位專家學者首批獲聘任為委員。
“廣州市提出新型城市化的方向和道路,有魄力有遠見”,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走新型城市化這條路也非常艱難,其難度可比30多年前的廣東改革開放先行,需要“殺開一條血路”。
“公共服務網絡布建需提前考慮。”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說,當城市發展從中心區鋪陳至副中心,需要提前考慮的是公共服務網絡的建設,并且對未來新型城市化要消耗多少空間、資源、能源、時間等都要做好規劃和調研。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說,新型城市化必須突出“人”,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核心。相比其他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市主城區面積較小,應堅持組團式、生態化的城市發展路子,解決“城市病”。汪一洋非常贊同廣州建設具有嶺南風貌的“水城、花城、綠城、宜居城”。
新型城市化要保持自身特色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坦言,作為一個廣州人,對廣州邁步在新型城市化發展路上“充滿感情”。廣州走新型城市化之路,要有廣州特色,保持嶺南文化和山水之城的特色。廣州應該建設一批標志嶺南文化和山水特色的新街區、新建筑和新環境,突出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和時代結合,做出清新明快而淡雅的嶺南建筑新形象。
“過去的舊城市化輕自身特色建設。”原中山大學黨委書記許學強批評說。武漢大學教授趙林說:“廣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一定不能千篇一律,要考慮粵文化的傳統特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梁桂全強調說:“新型城市化不是拋開原來基礎另起爐灶,而是賦予廣州城市化新的理念和靈魂,把廣州城市化推向新階段、新臺階、新境界,更有能力引領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成長,更有實力參與全球化進程。”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牛鳳瑞說,廣州作為一個巨型城市,提出花城、綠城、水城這樣的建設理念和目標是需要氣魄的。廣州用新型城市化解決“成長的煩惱”,城市外延擴張的同時,要把廣州的嶺南特色文化保留下來。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