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眼下近四成省份財政收入未完成“雙過半”任務,使地方財政吃緊的窘境暴露無遺。這種情況下,多個地方政府開始在老路徘徊,在土地市場上動作頻頻。
近日,溫州市政府大擺“地產宴席”,一次性推出52宗共計3220畝土地,供應力度前所未有;本月27日,杭州7宗地塊低調出讓,獲得出讓金總收入54億元;武漢市今年最大規模的土地拍賣,共有36宗地集中推出;廈門市將公開出讓17幅地塊等等。地方政府急于“賣地”,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地方財政收入吃緊。
隨著經濟增速下滑,前幾個月地方財稅收入呈現大幅度下滑狀況,其中土地出讓金收入和房地產稅收下滑最為厲害。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430億元,同比減少4342億元,下降27.5%。 而在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土地出讓金占到70%以上。土地出讓金大幅度下滑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可想而知。
一些地方政府把遏制財政收入下滑的“寶”又押在了賣地上。然而筆者認為,重走“賣地財政”的老路完全是飲鴆止渴。土地資源已經成為中國最稀缺的資源之一,按照18億畝耕地紅線計算,也不過每人一畝三分地。且多年來的大肆圈地賣地,已經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糧食生產受到嚴重威脅,城市蔬菜供應成本增加,價格上漲使市民苦不堪言。大肆圈地、揮霍耕地只會加劇這種狀況。
地方政府大肆賣地生財,開發商重金高價買地,最終的成本都是要打進住房價格之中的,這也會推高房價,使得城市居民一房難求,影響到了民生改善。此外,一味圈地囤地、推高土地價格必然釀造巨大的金融風險。而地方政府養成賣地生財的習慣后,就沒有了發展實體經濟增加稅收的動力。
必須遏制地方政府重走“賣地財政”老路的苗頭。一方面,要正確理解城鎮化的內涵,通過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加大農村就地城鎮化的力度,而不是揠苗助長,通過圈地賣地使農民被城鎮化。另一方面,要從利益調整上遏制地方政府的賣地沖動。要將賣地收入全部納入到財政預算之中,取締其任意支配權力。同時,大幅度壓縮地方政府的賣地收益,提高失地農民在賣地收入中的比重。此外,可以考慮調整分稅制比重,給地方政府增加稅源,包括考慮在全國范圍內開征房產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