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大省,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生產煤炭130多億噸,外調100多億噸,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支撐。但與此同時,也導致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能耗高、污染重、生態脆弱、安全生產壓力大等,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近年來,我們針對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從頂層設計著力推動相關工作:一是解決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在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加快培育發展替代產業,建設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二是解決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建立健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補償機制,努力建設“兩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區域良性互動。四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和民生欠賬較多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創新,做好安全生產工作,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五是解決制約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為資源型經濟轉型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特別是2011年11月,國務院批準我省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我們推動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重要抓手。我們圍繞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等主體任務,積極推進市縣、企業、園區等多個層面的先行試點,篩選實施一批轉型重大標桿項目,有序開展綜合配套改革,推動財政稅收、用地保障、科技人才、投資融資、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堅持把解決事關全局、影響長遠的突出問題作為轉型突破口,全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安全發展,為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針對一度全省煤礦“多小散亂”、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等嚴重制約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方面,抓住國際金融危機中蘊含的機遇,大力推動實施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這一事關山西全局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經過3年努力已經圓滿完成。全省礦井個數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個減少到130個,70%的礦井規模達到90萬噸以上,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淘汰,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已形成4個億噸級、3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集團。2011年,全省煤炭產量和外運量分別達到8.7億噸、5.8億噸,再創歷史新高;今年1至7月,全省煤炭產量達到5.4億噸,同比增長10.2%。通過這一輪的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山西煤炭工業徹底告別了“小煤窯”時代,進入現代化大礦時期,煤炭工業的產業素質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為產業轉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抱著寧聽罵聲、不聽哭聲的決絕態度,多措并舉狠抓安全生產。深入開展以煤礦為重點、覆蓋各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大量事故隱患得以消除;出臺并嚴格執行10項大的安全生產制度和涵蓋12個重點行業領域的118條安全生產規定,安全生產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全面落實企業和政府“兩個主體”責任,為重點市縣選派了市長、縣長安全助理,組建了安全監管“五人小組”,配齊配強了煤礦“六大員”,實行安全生產掛牌制度,使安全生產有人抓、有人管;扎實推進標準化建設,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嚴肅對待事故,嚴格責任追究,安全生產形勢持續明顯好轉。2009年至2011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累計減少1804人,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2008年的0.47下降到2011年的0.086。今年1至7月,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同比又減少166人,特別是近3年沒有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安全環境,也大大改善了山西的對外形象。
二是堅持把產業轉型作為轉型重中之重,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正在形成。我們提出“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思路,既立足山西的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和全國生產力布局要求,把煤炭工業作為轉型發展的產業基礎,作為保持當前經濟增長的基本支撐,全力推動煤炭工業又好又快發展;又著眼于增強經濟長遠發展后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切實抓好傳統非煤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努力做到依托煤而又不完全依賴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興于煤而不困于煤。當前,在不斷鞏固和擴大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成果、加快現代化煤礦建設步伐的基礎上,我們大做非煤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文章。太原三一重工、富士康精密制造和蘋果手機項目、潞安集團180萬噸煤基多聯產、同煤集團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等一大批重大轉型項目布局實施,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特色食品工業以及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11年,先進裝備制造業、特色食品工業、現代煤化工等新興產業增速明顯高于全省工業平均增速,旅游總收入完成1343億元,增長23.9%;今年上半年,非煤產業投資增速達到25.3%,高出全省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產業轉型勢頭強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加快形成。
三是堅持把生態修復作為轉型緊迫任務,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地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造林綠化取得顯著成效。我們嚴格實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綜合實施結構、工程、技術和管理等節能減排措施,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煤矸石、粉煤灰、礦井廢水、焦爐煤氣、余熱余能的綜合利用,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不足20%上升至目前的63%;加快生態省建設,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工程、綠色生態工程,全省生態環境持續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2.66%,降幅居全國第二位,2011年又下降3.55%,主要污染物減排全部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1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在前4年每年完成近500萬畝營造林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又完成380萬畝,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山西成為全國森林資源增幅最大的省份之一,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四是堅持把城鄉統籌作為轉型重要途徑,著力破解城鄉二元化問題,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區域協調發展能力增強。大力推進以太原城市圈為核心、以晉北、晉南、晉東南三大城市群為骨干的現代城鎮體系建設,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支持力度,實施“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攻堅。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9.7%,比2008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我們著眼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大力推進以交通、水利、電力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突破50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鐵路營運總里程超過3750公里,支線機場連接成網,一個四通八達、便捷高效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