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園結 寧啟文 劉偉林 高楊
這是上天賜予:200多萬年前遠古大湖的沖擊沉淀,讓這里黑土漫崗,成為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區;這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適于糧食作物生長。
這是人們創造:傳統農區,糧食強市,2011年產糧305.8億斤,占到全國1/40強,能滿足13億中國人近半個月的口糧。
這里就是綏化:一座寓意吉祥安順之城,座落于我國現代化大糧倉黑龍江省中南部。
盛夏8月,記者踏訪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到了這里不斷煥發的勃勃生機。這里不再是傳統農業大市必定“工業薄弱、經濟薄弱、財政薄弱”的羸弱狀況,而是正在開拓創新實踐,走出的經濟社會大發展大跨越、民生水平大改善大提升、各項工作大提檔大晉升的全新道路。
古老的寒地黑土,正跳動著跨越發展的強勁脈搏。
小四輪變成大農機,小農戶變成大合作,小而散變成大園區
農業不再是傳統產業,發展方式轉變“轉出”現代化大農業
上天恩賜綏化的黑土是種植業最優良的土壤。在這片“捏把泥土冒油花”的富饒土地上,綏化人連續多年生產出超過全省1/4的糧食,并以超過80%的商品化率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今天,以“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為標志的現代化大農業在這塊黑土上生根發芽。市委書記朱清文總結為“六種農業”,即裝備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業、規模農業、合作農業。一經轉化,綏化便轉出了樣板效應。
行駛在肇東太平鄉肇四公路上,兩旁大片齊整的玉米田掠過車窗。窗外的玉米已經抽穗,莖稈高大粗壯,被老百姓笑稱為“姚明方隊”。這里是五里明鎮全國現代化大農業示范核心區,采用的是大壟雙行和膜下滴灌技術。
大壟雙行技術推廣得益于大型農機具應用和土地規模經營。以前,靠一家一戶“小四輪”耕作,耕層太淺,作物根系下扎困難,人們戲稱“土壤不滲湯,見風就倒秧”。如今,示范區已經有了投資2000多萬元的大型現代化農機合作社。合作社擁有大型農機具44臺套,整地時可輕松深耕到35厘米。
在東北,種莊稼最怕旱,且肇東是黑龍江西部老旱區。但在示范區核心區,83臺套各類噴灌設施徹底解決了灌溉難題,通過遠程自動控制,一個工人就能操縱5萬畝示范區里的25臺套噴灌設備,澆灌節點靠自動傳感器感應提示,實現自動澆灌。
通過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示范區比傳統耕作畝產可提高200~400公斤,畝收入提高300~400元。太平鄉黨委書記吳曉峰說,“示范區畝產目標1000公斤,老百姓跟著學、看著干,實現畝產900公斤希望很大”。
像這樣的各類科技示范區,綏化全市共有193個,重點建設的100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核心區、1000萬畝輻射區、800萬畝帶動區已全部落實。
現代化大農業提檔升級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田把式”深刻感受到巨大變化,他們形象地把這種變化概括為“幾個轉變”:由小四輪向大農機轉變、由小白龍(白色水管)向大噴灌轉變、由小農戶向大合作轉變、由小站所向大體系轉變、由小而散向大園區轉變。
綏化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前提是規模化,規模化的載體是合作化。目前全市以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合作社總數達到3508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770萬畝,占總面積的28%。
北林區新天地合作社是全省最大的農機合作社,注冊資金達5000萬元。在農機具停放區,記者看到一臺388馬力的大型拖拉機,可實現無人駕駛操作,日可耕地超過3000畝;目前,合作社農機總動力達到1萬千瓦,2011年作業面積12萬畝。
在農機合作社基礎上,去年7月,新天地種植業合作社成立,采取自主經營、土地入股、代耕代管三種模式發展規模種植,去年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實現收入1156萬元,純收入210萬元;社員通過兩次分配人均收入高出當地農民20%以上。
今年41歲的合作社理事長徐德順是一名種糧大戶,他去年種植玉米8000畝。“應用大馬力拖拉機深松整地,一次就能完成滅茬、深松、合墑、碎土多項作業。一到農忙季節,田里只見農機忙不見人耕種。”他笑著說,“現在種地的不一定是農民,農民不一定要種地。”去年他種的玉米畝產850公斤以上,高出周邊種植農戶100公斤。
黑龍江省近年來在國家投入30%的基礎上,省級財政再追加投入30%,全力打造千萬元級農機專業合作社。綏化緊抓機遇,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去年全市新建現代農機合作社110個,占全省數量50%以上,全市農機合作社總數已達219個。
優勢地區強勢發展,劣勢地區借勢發展,全市經濟優勢發展
鄉鎮不再是弱經濟,區域統籌發展強壯鄉(鎮)村經濟
在安達異地經濟園區,記者遇到了距安達市130里外的太平莊鎮黨委書記陳福義,他告訴記者,現在正值企業建設投產關鍵時期,他要長期駐在園區為企業服務。而他服務的安瑞佳集團卻并沒有建在太平莊鎮內,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是綏化市統籌區域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異地經濟的結果。
綏化市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各縣(市)區域發展不平衡,其中既有在全省綜合實力排在前兩位的肇東、安達,又同時占據著全省“十弱縣”中的五席。
突破這個瓶頸,綏化市委、市政府從去年開始提出“異地經濟”的戰略思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在全市范圍內實現企業在適合地區建設發展項目,其稅收引進方、投資方同所在地進行分成,大頭歸引進方和投資方。
異地經濟戰略思路拓寬了發展天地。去年以來,綏化市共引進建設異地項目265個,總投資578億元;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工建設3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404個,投資1087.5億元。
太平莊鎮引進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安瑞佳集團老總趙文龍告訴記者,他在此投資建廠正是看中了經濟園與大慶構成10分鐘經濟圈的地理優勢。集團已有15個項目落戶園區,2011年實現產值18.2億元;目前每天為太平莊鎮帶來50萬元的稅收收入。
通過異地經濟引進項目,當年開工、當年生產、當年納稅,太平莊鎮如今成為安達市四個年稅收過億元的鄉鎮之一。
比陳福義日子還好過的是先源鄉黨委書記石鐵成,去年先源鄉實現稅收1.8億元,位列安達市所有鄉鎮第一名。在黑龍江貝因美(23.53,0.16,0.68%)乳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參觀時,石鐵成告訴記者:“貝因美正是看中安達是全國有名的‘牛城’,以及這里22萬頭優質奶牛資源,才落戶這里的。”
安達市委書記馮偉泉說:“在安達,可以實現兩個“45”,一是北緯45度優質牧場,二是鮮奶從母體到生產車間不超過45分鐘。”正是依托這個資源,貝因美在安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加上目前已投資啟動的三期項目,未來黑龍江貝因美總產能將達10.4萬噸,年可實現稅收5億元。
談到異地經濟發展,朱清文抑制不住激動,他提到一個關鍵詞:鄉鎮企業。“我們發展的鄉鎮企業不等于過去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鎮企業,而是在異地經濟基礎上的鄉鎮企業,投資主體可以不是鄉鎮人,可以不是鄉鎮村經營,可以不在鄉鎮村建設,關鍵是打破原有的利益調節機制。”
如今,綏化市實行財政收入“雙軌制”,按照稅費改革實行的鄉財縣管體制,在原有基數上,實行新增財力全部或大部分歸鄉鎮所有。在具體戰術上,市里采取了發動群眾,打一場推動經濟發展的“人民戰爭”策略。通過鄉鎮村廣泛聯系、招商引資和發動全民創業,激活166個鄉鎮、1300多個村的行政單元活力,形成“1+X”倍增效應。
記者了解到,肇東市4月17日開工的一個投資上億元的薯類加工項目,招商人就是一個自然人,是一個鄉干部的妻子找到她北京的同學完成的投資項目。
在綏化,對發展鄉(鎮)村經濟突出的鄉(鎮)干部,在政治待遇、組織使用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重視、重獎、重用。就安達市來說,去年鄉鎮干部最多的得到37萬元獎勵,受獎面達到30%~40%。馮偉泉說:“如今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被充分調動,連周末都主動要求匯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