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的債務危機為什么到今天才浮出水面?這是因為相關各方都有了解決問題的實力和意愿,所以我說是金融危機進入尾聲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在金融危機肆孽之時,各國金融機構自顧不暇,迪拜的問題債務雖然高達數百億甚至可能接近千億美元,但是和當時全球近百萬億美元的財富蒸發相比,迪拜的債務只是全球債務鏈崩裂中很小的一環,所以各方都選擇了暫時擱置的態度。由此推論,現在把危機“捅”出來,顯然是現在各方財務狀況都有了“底”,可以計算出化解問題債務的時間表了。
迪拜危機今日的爆發,全球金融海嘯只是一個導火線,迪拜危機早在建設之初就埋下了今日的苦果。中國有一句成語叫沙上建塔,迪拜就是一個沙上建塔的典型案例。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家有一個極具野心的夢想:30年后將不靠石油生存!迪拜的建設計劃就是這個夢想的一部分。阿拉伯的石油儲備據說還能開采30年,阿拉伯世界的石油富豪們有危機感,但是在危機感的壓迫下啟動的迪拜建設項目,雄心勃勃卻醞釀著我們現在看到的債務危機。
為什么說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是沙上建塔呢?因為這個項目不僅脫離了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先天條件,而且也背離了阿拉伯世界的本土文化。1986年,著名美國城市學家佛里德曼教授提出了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七個標準:1,金融機構的集中度;2,跨國公司的總部基地;3,國際機構的所在地;4,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5,高端產品的制造業中心;6,以現代化港口為核心的立體交通;7,常住人口特別是富裕人群的居住地。根據這些標準,佛里德曼劃分了核心國家與邊緣國家的主城和輔城,迪拜最多算是一個邊緣國家的輔城,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富人旅游消費區。再從迪拜的本土條件看,金融業+賭博業的建設方案也是違反阿拉伯文化的。伊斯蘭教禁止賭博,禁止借貸,在伊斯蘭教占主導的地區復制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模式,很難獲得本土的認同,即使建設成功,未來發展也只能主要依靠外來資金和外來消費,而在當今世界的恐怖主義威脅之下,有多少外來的富裕階層人士會長期冒此風險呢!
看到迪拜債務危機爆發,也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小“迪拜”,到2008年為止,中國大陸已有26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成為區域金融中心,有些城市已經開始大興土木了。若把中國看成是一個世界,我們需要多少金融中心呢?美國的國土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人口是中國的四分之一強,真正可稱為金融中心城市的有5-6個,再加上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即紐約。大陸歐洲5億多人,由于國家很多,歐元和本幣同時流通,區域金融中心城市自然多一些,不能簡單類比。根據現在的計劃,若把臺灣排除在外,中國有三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香港,上海和北京(包括天津)。區域金融中心城市應該有多少呢?我看不應該超過10個,還要分出核心城與邊緣城,主城與輔城。
金融中心已成為城市房地產開發的概念之一了,當年以金融中心的名義抬高地價房價曾經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線之一,現在我們又看到了迪拜的資金鏈斷裂。其實,金融中心不過是富裕人群的生活區和金融產業的工作區,占地面積并不需要很大。紐約著名的華爾街占地不過十幾條街,倫敦著名的金融城占地面積也不過1平方英里,中國城市的建設者們應該有所警惕:不要重蹈迪拜的覆轍,以金融中心的名義制造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