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之前就聽說國家要給牧民蓋房子,過上定居生活。一開始父母心里不太樂意,老人們習慣了草原生活,一下子定居在縣城不習慣。如今4年過去了,他們不僅習慣了縣城生活,還愛上了城市。”8月6日,享受到國家牧民定居政策的新疆溫泉縣哈薩克族牧民朱瑪這樣向記者描述牧民定居生活。
10年前,26歲的朱瑪和他的父輩一樣,一直生活在新疆溫泉縣的大山之中,過著一種祖祖輩輩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生活。“那個時候條件艱苦,交通工具只有馬、駱駝,碰到風雪雷雨天氣依然要在野外放牧,轉場。”作為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轉場是哈薩克族的一種生活方式,當季節轉換、放牧區域水草不再豐盛時,他們就會向水草豐盛的地方轉移。
生活在大山之中,醫療條件和教育水平無法和平原地區相提并論,這也是朱瑪下定決心放棄游牧而選擇定居的主要原因。“一則是孩子必須接受教育,城市比草原條件好。二是父母都年老了,城市的醫療條件好些。”朱瑪說。
“國家給予我們牧民這么好的政策,不僅免費給我們蓋房子,還給我們劃撥了草場。剛開始許多人想不通,不愿定居,但4年的現實證明,城市生活比游牧好很多,也幸福很多。”朱瑪感慨。
“現在種糧食國家有補貼,國家給蓋好的暖圈還可以養羊。如今,一年能收入10萬元左右呢。”朱瑪很自豪地告訴記者。
朱瑪認為,從草原定居到城市,并沒有丟失民族自己的東西。阿肯彈唱、冬不拉、摔跤這些傳統活動還可以經常見到。定居后和以前并沒有太大的改變。“我的孩子上的是漢語學校,但是他們也學習哈薩克語。特別是在自己的家里,我們交流都是使用哈薩克語。”
“比以前幸福更多。”這句話一直在朱瑪口中重復。
據了解,2008年,新疆牧民定居工程正式被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定居點建設由此獲得每戶2.5萬元人民幣的資助。現在,算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補助、援疆資金和各類項目資金,定居點戶均補助在6萬元左右。此外,新疆還實施了“定居興牧”骨干水源工程等,進一步解決牧民的生活困難。
朱瑪一家10年的變化,是眾多游牧家庭的一個縮影。他們見證著自己生活的改變,也見證著國家的發展。(本報記者 王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