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互動 政府更應發揮統籌作用
時間:2012-08-14 15:20:14
來源:搜狐
推進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兩化”互動,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是政府的職能,是對市場的糾偏、校正。“兩化”互動的實質是經濟與社會的統籌,因為工業化主要表現為經濟行為,城鎮化主要表現為社會發展。同時,“兩化”互動與統籌城鄉密切相關,因為工業化、城鎮化實質是非農化。城鎮化水平不高和不夠完善,是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兩化”互動是自然的過程,但不能完全靠市場,要依靠政府的宏觀調控。
一、對“兩化”互動的認識
從“工業強省”戰略到“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是以工業強省為主導的一次戰略轉換,讓我們更加注重“三農”和社會發展,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通過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戰略,使我們在加快工業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城鎮發展的帶動作用,更加注重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推進,更加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更加注重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通過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工業化的目標是提高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但這只是衡量工業化水平的重要外在指標之一,內在指標則應包括工業結構、整體技術水平、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社會化專業化組織程度等。除了這些指標外,還應看在農業、第三產業的生產經營中和政府的管理中多大程度上運用了工業化的組織方式,如專業化分工協作、規模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等。這些才是工業化的本質。新型工業化要求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伴隨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升,城市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社會化、現代化和集約化。城鎮化對人進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有的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轉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城鎮化建設。
我省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落后全國平均水平,推進“兩化”更加迫切。城鄉差別較大,基本公共服務還沒有均等。工業化與城鎮化不同步不協調,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聯系不緊密,既是影響我省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進發展的潛力所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是類似生物學遺傳物質DNA的雙股螺旋結構,具有復制、裂變、遺傳、變異和生長、發育的特性,是一種正反饋效應。惡性的“兩化”互動是一種遞減、退化、消亡的過程。
政府要促進“兩化”良性互動。四川正處于“兩化”良性互動、“雙促進”、“雙加速”階段,正處于邏輯斯蒂生長S曲線5個時期(開始期、加速期、轉折期、減速期、飽和期)中的上升加速期,至少要延續15年以上。所以,現在是推進“兩化”的重要戰略期和最佳時期。
二、對“兩化”互動統籌什么?
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共同特點是非農化。農業變工業,農民變市民(工人),是一個極為復雜和重要的轉折。搞什么工業,農民如何變市民,在什么地方實施?解決“錢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地在哪里用”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要進行調研、規劃、實施、指揮和掌控,進行全面統籌。政府尤其要對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進行統籌,其中建設用地、基本公共服務是統籌的重點。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要出臺一系列相應政策及措施。通過城鄉布局規劃、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等手段,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和地區差距,使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均衡、持續、協調發展。這些涉及觀念、機制和體制的諸多變革,是一個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越是復雜的工程,越要政府的統籌。
政府對產業的統籌。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統籌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統籌實現我省具有優勢的水電、釩鈦、天然氣、稀土等優勢資源的科學開發,推進資源就地轉化和深加工;通過統籌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統籌大力支持成長型特色產業園區發展,打造一批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
政府對城市布局的統籌。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融合、宜業宜居、集約高效、環境友好為方向,構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格局。用科學規劃引領產城統籌,推進城鎮總體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等多種規劃相互銜接。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率先發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動成德綿同城化發展;加快發展川南城市群,推動自瀘內宜一體化發展。
政府對農村改革進行統籌。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和經營方式創新。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權益,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政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城鄉均衡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全覆蓋。
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籌。以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為重點,統籌規劃、適度超前,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加強生態省建設,牢固樹立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加強全省特別是成都平原耕地保護,加強水資源保護。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三、實施“兩化”互動要注意的問題
在城市建設中,防止“攤大餅”的擴張方式,要把主城區建設與衛星城建設結合起來;在城市交通布局中,防止片面追求“大環線”,要把城市主干道與城內交通“毛細血管”加速粘連起來;在居住區建設中,防止過度追求小區規模,要把居住功能與擴大就業結合起來。
要防止把新型城鎮化理解為僅僅著眼于新房屋、新設施等外在條件的改善,把注意力集中在標志性建筑、文化廣場、游園景點等形式化的東西,忽視提升城鎮功能、提升對產業支撐和農村發展的引領能力、提升農民素質、提升城鎮管理水平等內涵發展要素的改善。
要防止把新型城鎮化理解為只能由政府主導的工程,過分看重政府部門的“推力”,乃至過多地沿用計劃經濟的方法,甚至動用行政命令來推進城鎮化。
“兩化”互動要堅持幾個結合:與各地區工業化進程結合,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結合,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結合,與龍頭企業發展結合,與資源優勢結合,與交通條件結合,與新農村綜合體建設結合,與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結合,與成渝經濟區“雙核五帶”結合,與我省“一極一軸一區塊”布局結合。推進“兩化”互動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應有不同模式和方法。特別是工業化,不能遍地開花,要與主體功能區劃分結合,在不宜集聚產業尤其是工業,不宜集聚人口的地方,要堅持用規劃控制住。不能搞工業的地方就不要規劃。對于低效的、污染的、高耗的產業項目,堅決不能搞。對有的民族地區,生態脆弱的地方,如甘孜、阿壩的有些縣,不能搞污染性工業。
根據資源和交通情況,可以建立雅攀、達州、遂寧、綿陽、德陽、川南(內宜自瀘)等“兩化”互動試驗區。當前的工業化將表現出“重化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結合的特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化工業化”必須與“新型工業化”融合發展,實現重化工業的清潔化、環保化、低碳化、信息化。為探索不同類型的“兩化”互動路子,積累推進新型“兩化”互動的經驗,基于59個擴權強縣試點縣有較好基礎,可以考慮同時作為“兩化”互動的試點。此外,重點產業園區、各城市的新區尤其是作為一號工程的天府新區,更應成為“兩化”互動試驗田,在多個層面上選擇試驗的內容,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互動關系。
四、加強產業園區和城區之間的深度融合
在產業園區和城區的不協調中尋找發展新空間,通過推進產城一體深化“兩化”互動。對于城鎮服務功能不配套的產業園區,應將增強城鎮功能以支撐園區發展作為著力點,并從中找到城鎮需要彌補的功能進行完善,進一步深化城區與園區之間的呼應關系。各地在推進產城一體發展方面,已經有一些取得初步成功樣板,對這些有代表性的模式,要注意總結其做法和經驗,并且在全省選擇一批樣板進行推廣。在產城一體的空間關系上,既有空間存在一定距離的“產城呼應”構建,也有產城完全重合的“產城一體”建設。在產城一體的類型上也要有所區分和深化其聯系,如推進制造業園區與城區一體的“工城一體”,推進旅游業與城區一體的“景城一體”,推進文化產業與城區一體的“文城一體”,推進科技教育與城區一體的“科城一體”等。此外,跨區域的產業園區互動也要有新的突破,產業園區共建是一種方式,探索在園區之間實現垂直和水平分工協作是一種方式,充分利用國家高新區、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影響力,將部分園區納入旗下作為分園區,也是一種可以探索的方式。如,將成都高新區與全省各市州的技術園區(經濟區)聯盟,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分園區(如成都高新區廣元園區、成都高新區內江園區等)。
五、推進城市群建設與產業集群發展的互促互動
我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已經開始突破行政區范圍,出現了跨多個城市布局產業鏈、建設交通基礎設施、治理生態環境等新格局,這也是推進“兩化”互動的必然要求。因此,統籌推進全省“兩化”互動發展,需要從整個區域進行考慮和全面安排。如主要特色產業集群由與一個城市互動向城市群互動轉變。重大裝備集群的發展與德陽、成都市的發展互促,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成都、綿陽、樂山、遂寧、內江的發展互促,汽車產業集群的發展與成都、資陽、綿陽的發展互促,名優白酒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宜賓、瀘州的發展互促,油氣化工產業集群的發展與達州、南充、遂寧的發展互促,能源產業集群的發展與宜賓、瀘州、內江的發展互促,釩鈦鋼鐵產業的發展與攀枝花、西昌的發展互促等,都是明顯的例子。而現有的城鎮規劃,還沒有充分反映這一新的趨勢。
城市群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發展到較高階段的自然產物,是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增長點,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有機結合,是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新型地域單元。因此建議在城市群建設中,要將促進產業集群的跨區域布局作為重點,著力推進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支撐大產業發展;通過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促進城市群發展,通過中心城市的發展和產業的擴散、輻射效應帶動周邊衛星城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與四大城市群相關的城市,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甚至協調機構,凡涉及城市群內產業布局、城鎮布局和交通建設的重大項目,應及時向兩化辦匯報并由兩化辦根據需要與各地溝通和協調,對各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項目和重點,兩化辦和省經信委也要有具體的要求并給予指導。要根據成渝經濟區打造“雙核五帶”的任務,結合我省“一極一軸一區塊”布局,修訂完善全省城鎮體系和布局規劃,編制城市群規劃,使今后的城鎮建設與產業布局實現深度融合。有關部門要根據規劃提出的要求,加強對各地涉及跨區域兩化重大項目的檢查,對不符合規劃和與推進跨區域“兩化”互動有沖突的項目,要督促其糾正,并將其納入政府的目標考核內容。同時,發改委、國土、交通、城鄉建設、環保等部門,要根據督查部門提出的意見,分別從項目立項、土地指標、資金支持、環保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或限制。要采取土地要素跨區域綜合整理、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交易等方式,促進土地要素跨區域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