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所謂市場化,沒有公共化;即沒有公共化進程制約和平衡的所謂市場化,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有媒體上周刊發的一則深度報道《流水的書記,鐵打的縣城》,算是給了我們部分答案。
這篇報道說的是四川武勝縣十二年來畸形的城市發展。該縣十二年里換了六任縣委書記,與之相應的是城市規劃的短命。縱然偶爾有好的規劃,也根本無法落實到操作層面。這就注定了整個城市發展格局徹底失序:電影院拆了蓋樓盤,燈光球場拆了蓋樓盤,大禮堂拆了蓋樓盤,規劃中的市民廣場拿來蓋樓盤,甚至,規劃中的中學用地也要拿來蓋樓盤。房地產開發壓倒一切,尤其壓倒城市的公共空間。
于是,堂堂武勝縣城,不僅再沒有了電影院、燈光球場、大禮堂, 沒有了體育館、游泳池,甚至,連公共廁所都寥若晨星。
城市區別于傳統的鄉村聚居區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就在于豐富的公共空間。正是豐富的公共空間,可以讓市民建立豐富的公共交往,在豐富的公共交往的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公共生活,最終,發展出豐富的公共關系。人與人之間是否發展出豐富的公共關系,是檢驗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化的重要的指標之一。
用這個尺度評估,武勝縣十二年的發展,更多體現為GDP意義上的發展,體現為物質意義的單向發展。這種發展實際回避了公共化的過程,在某些方面不但不是發展,反而是某種程度的“返祖”,即以文化的空心化,或說人文的空心化為代價。
市場化與公共化,本來是不可分割、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進程。一方面,市場化不僅為公共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更最大限度拓展了人與人之間的公共關系,從熟人社會,發展到陌生人社會,讓天涯海角的陌生人,也因特定的市場關系而聯合起來,客觀上成了一個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從豐富的公共關系之中,發育出社會強大的公共力量,尤其是強大的公共規則,以之反過來制約市場,使社會發展既有市場化的發動機,又有公共化的方向盤和剎車片。這樣的發展才能做到既快速又平衡,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也才會最終發展出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
但顯然,今天的武勝縣城建設,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并不合拍。它有所謂的市場化,但幾乎與公共化無緣。
缺乏公共交往,缺乏公共生活,缺乏公共參與,武勝人不能發展出自己應有的公共關系,跟現代社會也就隔著一個玻璃罩,看得見卻無法進入。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因為缺少公共廁所,他們在街上內急,而不得不選擇在草坪和花叢中解決。富麗堂皇的城市外表下,其實是人文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