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友透露,引發爭議的這名女博士本身來自湖北農村,在校享受過助學金。如果這一說法屬實,那么我真的很好奇:女博士的優越感到底從何而來?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苦逼“出生”,故意裝出一副大小姐的嬌態,還是多年“教育”使她“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忘了本?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研究生的“含金量”日漸下降,理論及實務水平均呈現整體衰退。與此同時,其“天之驕子”心態卻未見改變,許多人揣著學位證書,大事不會做、小事不想做,挑三揀四,非“高端崗位”不肯“屈尊”,更遑論下基層了。這種心態直接導致研究生就業率的持續下降。此前有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開始,全國研究生就業率不斷下降。其中2009至2011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從這個意義上講,廈門大學積極組織博士生走出書齋、赴基層調研,對于幫助他們準確把握國情、了解基層現狀,糾正尚空談不尚實務,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學究病”無疑大有裨益。事實上,即便是搞學術研究,也不可能完全“躲進小樓成一統”,學術史上那些不朽的理論,有多少不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反復驗證得出的?而從政和縣的角度來說講,縣領導設宴洗塵、安排博士團吃住在接待條件最好的縣賓館、為防臺風讓學生在政府部門了解情況,亦可算盡到了地主之誼。
這時候,再一味抱怨物質條件,難免令人懷疑調研者的居心與誠意:這究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還是“上官”下鄉檢查?對于一名經濟學的博士生來說,如此“養尊處優”能掌握溫家寶總理所說的“窮人經濟學”嗎?其最終得出的調研報告又能有幾分實際價值呢?
《資治通鑒》開篇有言:“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筆者擔心,像“@璟好”這樣的“人才”,將來如果留在高校勢必“誤人子弟”,而倘若“有幸”步入公門,那對于一方百姓而言,該是怎樣的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