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江西贛州有一處值得稱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壽溝。福壽溝始建于宋代,它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因暴雨發生內澇,而同遭暴雨襲擊的贛州,卻“沒有一輛汽車泡水”。
歷經近千年,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依然護佑著一方安寧。讓當地在暴雨面前“坦然面對”,更讓老百姓免遭“城市看?!钡膶擂?。而與“福壽溝”形成鮮明對比的一組數據,來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讀完“福壽溝”的故事,聯系近段時間一些地方因城市排水系統“脆弱”而損失慘重的事實,感觸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官員尤其是主政一方的黨政一把手,應該向千年“福壽溝”看齊,多干一些表面上看不到,實際上卻事關百姓長遠利益的“潛績工程”。
因為親自設計并帶領群眾修建福壽溝,宋朝知州劉彝受到了群眾的擁戴,老百姓為他樹起的銅像如今仍然坐落在贛州城北的宋城公園。而在今天,有的領導干部追求的不是老百姓的口碑,而是在領導眼中的印象。
一些領導干部急功近利追求政績,考慮的不是打基礎、謀長遠的事務,而是追求立竿見影,迅速見效的政績工程。于是乎,一些地方高樓林立,城市亮化也是爭先恐后。而相對不容易“出彩”、不容易引人注目的城市排澇工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事業等等,因為不一定能夠很快冒出“耀眼”的泡泡、火速出“升官”的政績,往往被放棄甚至遺忘,地方管理重“面子”、輕“里子”的問題,在一些地方日益突出,令人堪憂。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科學發展任重道遠,科學發展呼喚立足長遠。各級領導干部為官一任,理當造福一方。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時候,少一些急功近利心理,多一些民生至上理念,多干群眾急需的事,多干群眾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礎的事,多干利長遠的事。同時,少制造一些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多創造一些“福壽溝”這樣的“潛績工程”,扎扎實實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