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廣大群眾受益的仁和文體廣場
塔河村龍獅舞表演走進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
順義區圖書館平各莊村分館的圖書管理員在指導小學生網上借閱圖書
健全的文體設施一角
威風凜凜的平各莊村大鼓表演
2012年仁和鎮特色文化品牌團隊擂臺賽上的水鼓表演
違法建筑用地拆完了建什么?仁和鎮給老百姓建了3.6萬平方米的文體廣場;
農村百姓拆遷住上樓房后干什么?仁和鎮組織起了各具特色的基層文化團隊;
解決干群矛盾最好的出路是什么?仁和鎮的領導干部上下奔走,為村民爭取活動資金和演出機會;
存在于農村的黑網吧、非法出版物誰來監管?仁和鎮請普通居民戴上紅袖章,當起了文化市場的義務監管員……
面對兩年前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拆遷難題和突發事件,仁和鎮的領導班子靜心凝思、另辟蹊徑,以文化為突破口,幫助農村百姓順利實現由“農民”向“市民”的角色轉變。如今在仁和鎮,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團體在近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地開花,這讓老百姓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建廣場、搞活動、辦比賽,鎮政府的舉措真是辦到了我們的心坎兒里,老百姓變上訪為上崗,哪還有什么矛盾啊!”
長年的文化浸潤讓位于北京市東北部,順義區委、區政府所在地的仁和鎮煥發出蓬勃生機……
打造文化品牌團隊
“通過演出,陜西、山西、內蒙古都去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平生頭一次去,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老藝術家都見到了真人,還合了影呢!”
“我跟老伴都在龍獅舞藝術團,他干后勤,我在前頭舞龍,每天過得可充實了,連孩子們都羨慕,這把年紀了還能去這么多地方。”
“原先在家經常打牌,現在告別了牌桌,日子越過越充實了!”
每每談起仁和鎮塔河村里的女子龍獅舞藝術團,團里的4個小組長總是興致勃勃。多次參加大型演出和頻繁的媒體采訪,讓龍獅舞藝術團里這幫平均年齡50歲的大媽們變得更加開朗熱情并養成了不服輸的韌勁兒。今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百花迎春——中國文化藝術界春節大聯歡匯演”中,塔河村女子龍獅舞藝術團奉上了精彩表演,演出結束后當演員們卸完妝,很多知名老藝術家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竟出自一群五十來歲的“農家女”,紛紛大呼“了不起”。
相比于5年前文化生活貧乏、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落后的狀況,如今塔河村的大街小巷增添了更多的幸福笑聲,文化活動人人參與、處處爭先的風氣讓村黨支部書記郭長祥頗有感觸:“我們沾了文化的光,家庭婦女參與文化活動,提高了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特別是帶來了一個人影響一家人、一家人影響街坊四鄰的良好局面。實踐證明,通過組織女子龍獅舞藝術團,歪風邪氣不見了,鄰里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讓村里原先每日靠打牌、侃大山打發時間的家庭婦女去舞龍,郭長祥“預謀”已久。“首先,她們擁有大媽的身份;其次,舞龍原本是老少爺們的事,大媽們去舞龍能夠顛覆人們的固有看法,這些亮點加起來就是市場。”郭長祥對女子龍獅舞藝術團的發展前景有著獨到的見解。
2010年9月9日龍獅舞藝術團成立之初,善于捕捉市場機遇的郭長祥就開始對藝術團進行市場化運作,通過請老師、抓訓練,在一次次的比賽中找準市場定位,逐漸積累演出經驗。帶著執著和熱情,這支80余人的龍獅舞團隊舞動著巨龍,將喜慶與吉祥帶進了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北京中堂中秋之夜晚會和“百花迎春——中國文化藝術界春節大聯歡匯演”的現場。在今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召開間隙舉行的節目表演中,中央領導同志親自為龍獅舞藝術團的舞龍點睛,更是增添了隊員們把龍獅舞好、勇闖市場的信心。
龍獅舞藝術團的隊員雖然都是村里的大媽,可塔河村的群眾文化建設也是新人輩出。郭長祥有意識地吸收有文化特長的年輕人進入藝術團,大媽們成了新人的老師,大家相處得其樂融融,新想法、新思路不斷涌現,組成了因文化活動結緣的大家庭。
隊伍壯大了,郭長祥并不滿足于此,他對藝術團的發展有著更大的夢想:“有一天,我希望能夠帶著大家走出國門,到國外去演出。那個時候我們代表的不僅是仁和鎮及順義區,而是代表北京市和國家,向海外觀眾展示中國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
塔河村文化的繁榮在仁和鎮并非個例,從2011年開始,仁和鎮就在全鎮范圍內大力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打造品牌文化團隊,鎮里專門出臺考核獎勵辦法,通過訓練、比賽等方式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現在仁和鎮23個村中有19個村擁有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團隊。除了塔河女子龍獅舞藝術團,吳家營元祥舞獅團、太陽城合唱團、平各莊威風鑼鼓隊等特色鮮明、技藝高超的團隊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仁和鎮以打造“文化強鎮”為目標,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基層文化內涵和全鎮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品位的成效初步顯現。
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涵
文化賽事作為活躍群眾文化的催化劑,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凝聚人心、提升水平的作用。仁和鎮的很多文化團隊正是在一場場比賽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找到了邁向更高舞臺的信心。
仁和鎮平各莊村黨支部書記劉繼東從來不避諱平各莊在經濟發展上的薄弱,這種薄弱也絲毫不影響他發自內心的自豪感,“我們村的圖書室是北京市的四星級圖書室,年年獲得政府提供的圖書獎勵;我們村威風鑼鼓隊的名聲跟我們的大鼓一樣響,只要參加比賽就能拿獎。”劉繼東坦言,在這個戶籍人口只有2549人的小村莊,文化活動搞成今天這樣,離不開鎮黨委“一號工程”的鞭策和感召。
據仁和鎮黨委書記吳耀新介紹,“一號工程”是根據仁和鎮實際推出的新政,即把文化建設作為考核領導班子的第一指標,以達到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為此鎮黨委研究制定了《基層文化團隊建設管理考核辦法》,并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對基層文化工作的組織機構、人員配備、團隊建立、日常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和細化,提高文化團隊建設的質量和活動檔次。吳耀新還提到,隨著近兩年仁和鎮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鎮23個村有16個實現了農轉非,農民通過搬遷上樓開始融入城市生活,但大家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還與城市居民有著很大差距,老百姓素質的提升、觀念的轉變成為擺在仁和鎮黨委面前的難題。為此,仁和鎮在致力于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加強社會管理的同時,通過文化活動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號工程”的出臺和定位,讓劉繼東對本村的文化活動團隊建設更加重視。得益于長抓不懈,平各莊獨具特色的威風鑼鼓在一次次的大型賽事中魅力盡顯,贏得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
在北京市順義區慶祝2012年“文化遺產日”暨仁和鎮特色文化品牌團隊擂臺賽中,來自全鎮19個村的特色文化團隊各展風采,通過自編自演的歌舞展現了新時代新市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了這次比賽,大鼓隊的隊員們從“三八”婦女節那天就開始訓練,在近3個月的時間里,硬是憑著極大的熱情堅持下來。隊里執旗的老張,胳膊腫了還堅持練習,“別看累,可大家心里高興著呢!這大旗舞起來有氣勢,代表了平各莊人的心氣兒”。看著鮮紅的榮譽證書,老張心里樂開了花。而此前劉繼東早已信心滿懷地告訴隊員們:“去年就是一等獎,今年拿不了第一,我就不上臺領這個獎。”
仁和鎮特色文化品牌團隊擂臺賽自2011年開始舉辦,就本著“繁榮群眾文化、鼓勵文化創新”的原則,每年拿出200多萬元的資金獎勵參賽團隊。19支文化團隊,只要參與就會獲得最低11萬元、最高15萬元的資金獎勵,這樣的獎勵政策在基層鄉鎮中實屬罕見。在今年6月,仁和鎮復興村龍舟隊代表順義區參加了北京市第四屆端午文化節暨“臨空經濟區杯”龍舟賽,更是在27支參賽隊中一舉奪魁。
而對于在每次比賽前后奔忙的仁和鎮文體科科長王福來說,每一次比賽的成功籌辦,都讓他看到仁和鎮群眾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去年舉辦的第一屆特色文化品牌擂臺賽中,各個參賽單位是幼兒園水平,各自不清楚對方的實力,今年再看就是大學水平了,大家在準備之初就開始暗暗‘較勁兒’,從請指導老師到置辦演出服裝、設備,準備參賽也是一場比賽。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們感到很振奮。可見只要有政策、落實有行動,基層群眾文化遍地開花的喜人景象就不難實現。”
為文體活動留足空間
仁和鎮總人口8萬,土地面積近54平方公里,仁和鎮近幾年招商引資勢頭強勁,許多重大項目紛紛看中仁和鎮這片沃土,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可謂是寸土寸金。而在仁和鎮西北部,占地3.6萬平方米的仁和文體廣場是四方百姓休閑納涼、鍛煉身體的好去處。就是這樣一塊交通便捷、消費人群集中的寶地,仁和鎮沒有拿出去招商引資,而是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拆除原先的違法建筑,為當地百姓建起了文體活動廣場。
仁和文體廣場內公共設施齊全、功能劃分合理有序,足球場、籃球場、乒乓球場、圍棋場、象棋場、跳舞場地等均能滿足不同時段、不同人群的多種文體活動需求。“招商引資得來的只是財路,而文體廣場建設凝聚的是人心,解決的是民生所指,老百姓自會受益并銘記于心。政府作為公共服務部門,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這樣才是一個有發展、有向心力的政府,群眾才能成為黨和政府決策的忠實擁護者。”談及廣場建設的初衷,吳耀新語重心長地說。
仁和文體廣場未建前人們沒地方放松,愛好唱歌跳舞的群眾只能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自發開展活動,既影響交通也不安全;有的社區團隊訓練時敲鑼打鼓聲還影響其他居民的休息,大家本來高漲的參與熱情因場地缺乏而屢屢受挫。仁和文體廣場建成后,可以直接惠及7個小區的3萬多名群眾。如今每到晚上,唱歌的、跳集體舞的、健身的、玩象棋的、踢足球的人們,紛紛向廣場聚集,平均每天的活動人數都在1000人以上。
作為仁和文體廣場的所在地,石門村的百姓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廣場最大的受惠群體,同時他們也是廣場日常保潔和設備使用的維護者。據悉,仁和鎮委托石門村村委會具體負責文體廣場的日常管理,聘請了包括保潔、保安等在內的工作人員18人,對廣場進行管理,保障設施齊全、齊備、有效。“健身器材壞了,哪怕一個螺絲松了,也要盡快擰好,以防有人摔落受傷;足球場球門松動了,工作人員及時加固,保障正常使用……”廣場管理直接負責人、石門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振江表示。
去年6月仁和文體廣場投入使用后,日常管理運營成本的不斷上漲并未讓仁和鎮感到負擔的增加:“廣場惠及的是廣大群眾,而投入的是基礎設施、幾十萬元的管理費和十幾個工作人員的服務。如果百姓有事干了,維護社會穩定的管理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從長遠來看,建設文體廣場政府絕對是賺了。”吳耀新透徹地分析道。
一直以來,仁和鎮不斷加大對基層文體設施的投入力度,從文體廣場到各村和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達到了4000萬元,形成了村村有文化團隊、各團隊有活動場地的局面,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充實,也有了更多的自豪感:“以前看著城區搞活動就眼饞,現在我們絕對有信心拉出來跟他們比一比,恐怕有些方面還強過他們哩!”
全民動員共筑和諧文化市場
今年7月12日,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帶領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就北京市順義區文化市場管理和“掃黃打非”工作進行走訪。目前,順義區面向全區推行了“建三網、考三項、創六無”的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借鑒順義區探索出的文化市場管理經驗,仁和鎮結合本地實際進行研究后,以健全機制為保障、以網格化管理為手段、以聯合執法為動力,使全鎮文化市場整體運行秩序呈現出健康良好的態勢。
健全的機制建設是仁和開展文化市場管理的舉措之一。為此,仁和鎮成立了“掃黃打非”工作領導小組,下設10個職能部門,直接領導24個基層單位,并出臺了《仁和鎮“掃黃打非”工作聯合執法制度》、《仁和鎮“掃黃打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仁和鎮文化市場監督員職責》等文件,建立了120人的基層監督員隊伍,為及時了解文化市場動態提供了保證;完善考評機制,將“掃黃打非”工作納入地區“三個文明”考核辦法,與24個基層單位簽訂了《文化市場管理暨“掃黃打非”工作責任書》。
網格化管理是仁和鎮探索出的“掃黃打非”工作的有效手段。以仁和鎮臨河村為例,從2011年開始,臨河村就按照地域分割為南北兩片,每片下設兩個小組并負責全村38個網格,每個網格下轄25戶,100多人的村民志愿者被均勻地分配到每個網格里。志愿者們輪流值班,在維護網格區域內治安的同時,還義務擔負著搜尋黑網吧、非法出版物等職責,一旦發現就及時向小組長和治保主任匯報,治保主任再根據情況向村黨支部書記匯報,之后聯合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門共同執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臨河村的三家黑網吧被依法取締。“原先我們不知道什么叫黑網吧,自從成為志愿者后,村里通過廣播把信息傳達給我們,在每周的例會上都進行交流匯報,慢慢地才了解到黑網吧和非法出版物對群眾尤其是孩子的危害有多大。”臨河村“掃黃打非”志愿者張孟學如此講述。
針對流動人口多、各村情況復雜的實際,仁和鎮探索出了立體網格化管理模式,把流動人口密集區、城鄉結合部納入社會監督范圍,建立了基層一線與文化管理部門的直接連通制度,全方位監控鎮域內各個文化市場。在仁和鎮,所有村和社區都劃分“一級網格”,從中確定出7個“重點一級網格”,每個“一級網格”下又劃分為若干個“二級網格”。全鎮有“一級網格”24個、“二級網格”33個,每個網格下面都設有格長,通過把鎮、村巡防隊員和基層群防群治力量進行有效整合,賦予他們新的文化市場監管職能,讓他們主動承擔起文化市場監督員責任,構筑起了嚴密的立體網格防控體系,實現了文化市場監管的關口前移,為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仁和鎮也因此被授予2011年度全國“掃黃打非”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據仁和鎮宣傳部長劉金燕介紹,鎮文體科、派出所、綜治辦、工商、城管等多個部門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開展一次聯合執法大檢查,對排查到的問題逐項建立檔案、逐項分解到各部門,做到信息互通、快速反應,有效預防了非法、違法經營活動的發生。2011年,“掃黃打非”小組對網吧、歌廳、音像制品店等重點場所共集中開展整治行動6次,檢查各類文化市場57家,關閉無照歌廳2家,取締游戲廳8家、黑網吧8家,收繳電腦80臺,使全鎮文化市場環境得到逐步優化,文化市場案發率明顯降低,群眾的監管意識逐步加強、文化素質得到普遍提高。
“如果說搬遷上樓給仁和鎮的百姓帶來的是從住平房到樓房的轉變,那么基層文化設施和活動的遍地開花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就是由表及里、由內而外的素質提升。文化建設就是這樣,從哪里起步就從哪里受惠。”吳耀新總結道,確實需要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被眾多代表廣泛提及的“如何全力推動首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仁和鎮給出了最生動的答案,相信也將成為快速推進城市化建設的示范樣本。